
重建的包拯墓

追寻少年包拯踪迹
13岁~17岁,是一个人一生中多么美妙的时光。
张国琳说,根据历史记载,包拯的父亲包令仪早在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来到了惠安当县令,而包拯是宋咸平二年(999)出生的,推算起来那时他大约为13岁,父亲在惠安当了四年官,那么,离任的那年,包拯应该是17岁。
目前,人们对包公少年时代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一直无法取得突破。
张国琳提出自己的猜测,包拯很可能随父宦游了。
毕竟包拯有两个哥哥都夭折了,他的父亲不可能把他们母子一扔数年不管,独身一人待在惠安三四年。
张岳著《惠安县志》卷之十一秩官记,包令仪是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就任惠安知县的,进士出身。他在惠安只当了四年就离任了,没有传记及其他政绩史料。
另据安徽方面记载,包令仪约卒于天圣八年(1030)左右,卒后葬在合肥东门外的螺蛳岗。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
据记载,包拯生于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包拯29岁时参加了在开封府举行的考试。考试揭晓,共录取 1077人,前三名为王尧臣、韩琦(其父为泉州知府韩国华,母连理。中进士后修建惠安辋川巨济桥和圆智庵,后为一代名相)、赵概。包拯名列甲科一等,为第 24名进士。与包拯同榜的一千多名进士中有一个惠安人,名叫张惟德。包拯父子是肥东历史上三对“父子进士”之一,另一对就是清代的李文安与李鸿章。
中进士后,包拯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包拯母张氏。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包公便弃官在家奉养双亲。后父母相继去世,他把父母葬于城东,在墓旁守孝三年。包拯后任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故世人以包龙图称之。包公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权知开封府,任职实际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为世人称颂。
宋代官员携家眷上任不为奇
宋代是否有出台官员就任可随带家属的规定呢?我们从以下这一史料中就可知——
如北宋元丰七年(1084),江西人程节(1033-1104)赴任就携带妻、子,宋饶州长安县君沈氏墓志铭记载:元丰中,广西择帅,开置幕府,始以宝文阁待制程公望宾画。五岭瘴地,闻者莫不畏缩。夫人欢然勉励,携诸幼稚,闻命相率引道。
张国琳介绍,此人生活的年代与包公相近,故可作为参照。
记者另外得悉,泉州学界龚书群先生曾考证,著名的宋代科学家沈括,少年时代曾随当官的父亲宦游,在泉州生活过多年,并将当时的一些见闻,记入《梦溪笔谈》。
在包拯之父包令仪到惠安当县令的二三十年后,巧的是,沈括的父亲沈周于1040年走马上任当泉州知府,把儿子沈括也带上了。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其中不少与泉州有关,譬如少年沈括曾到南安九日山访古,奇遇唐诗人韩偓的后裔;少年沈括还和告老还乡的泉州官员有接触,由此还从卷宗中揭开了曾经发生“真假李顺”的鲜为人知的案情内幕……
由此可见,宋代官员带家属上任的事情并不为奇。
有趣的是,《梦溪笔谈》里有一则记载,说的是漳州一带有一条河,名叫“乌脚溪”,涉水过河的人脚都变成黑色,几十里之内水都不能喝,喝了的话就生瘴病。有一位龙图大学士梅公仪在地方做官时,沿官路到了漳州,他向来多病,不小心落水中,被救出来后,全身墨黑,他自以为肯定会死。可是奇怪的是,从此之后,他的旧病全消,顿时感觉康泰健壮,不再像从前那样孱弱多病。这又不知是什么原因。
后来就有传言说,包青天之“包黑子”的称号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戏剧中,包拯是一副完全黑色的打扮,还有《三侠五义》中他出生时外貌黑黢黢,7岁时起名就叫 “黑子”,民间就有了“包黑子”的叫法。还有一说就是来自《梦溪笔谈》中的这一则故事,写戏人把“梅龙图”移到了“包龙图”身上,把“包龙图”写成了浑身漆黑的“包黑子”。
当然,梦溪笔谈这则听闻与包公“包黑子”是否真的有关,就无从考证了。
-相关链接
包拯(999-1062),安徽合肥人。古代断狱高手,民间誉为“包青天”。戏曲里说包拯从小被父母遗弃,由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而包拯也颇有孝行。
关键字: 内容标签:惠安,宦游,曾在,包青天,少年惠安 宦游 曾在 包青天 少年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汉武帝时代儒家和黄老之术的浮沉兴衰(4)||上一篇:张居正为何死后被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