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千年前 南京什么样(2)

编辑:秋痕 来源:南京日报
 
 B

    千年前南京已有两层楼阁  

 
街中货郎向儿童兜售玩具。
 
    《仿宋院本金陵图》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浓缩了丰富多彩的金陵城乡生活情趣,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画中的建筑形制、人物衣饰、招幌舆船等气息,均较好地体现了宋代风格。图中商肆民屋基本为单层建筑,偶有二层楼阁出现,桥梁皆为木质。对照《南都繁会图》、《上元灯彩图》画卷,明时南京已出现不少两层楼堂,并有石拱桥梁跨河。这从图画视野印证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

    由于我国古代测绘技术十分落后,清代中期以前地图绘制均较粗糙,难以精确反映地标景物等具体方位。从《景定建康志·府城之图》可见,宋代金陵瓮城门就有多个,但所绘平面形状皆呈方形或梯形。而《仿宋院本金陵图》所绘当时瓮城皆呈向外凸的半圆形,中间又以直墙对称分隔,形成三道城门。以金陵东门为例,人们入城时须先从外圆一侧城门进入其中一侧四分之一圆形瓮城,再由中间直墙城门进入另一侧四分之一圆形瓮城,然后再通过东墙城门入城,形成了一条“S”形的进出路径。瓮城乃冷兵器时代城防御敌重要设施,相同面积的圆形建筑周长最短、故最为省材,从中也反映了古代民众的聪颖才智;再如“十里秦淮”河面早先比较宽阔,《宋史》记述由于“两岸居民填筑河房,添造屋宇”,河道逐渐变窄,“流水不畅”,这也与画中所绘秦淮商肆河房林立景致较为吻合;此外当时下水门一带亭榭逶迤,曾为观览绝胜处。该画卷城墙上的亭阁精致典雅,不禁让人联想起赏心亭、二水亭、横江馆等宋代名迹的影子……

     C

    十米长卷再现民生百态
 
   杨大章的《仿宋院本金陵图》为绢本设色画卷,纵34.1厘米,横1088.3厘米,摹绘的是宋代金陵城乡的地理风貌和风土民情。从右至左,大致可分为三段画面内容:第一段主要描绘金陵城的东郊乡野景致,第二段截取了从东门(在今通济门一带)至城西下水门(在今西水关一带),内秦淮河畔的市井风貌,第三段则展现了下水门外的郊野风光。在近11米长的画卷中,仅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就有400余个,可谓蔚然大观。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景定建康志》等载,当时城墙呈长方形,四周共有8座城门。其中东侧有东门、上水门,朝阳乃南门,西边有下水门、龙光门、栅寨门、西门,阴面为北门,东门的情形在画中清晰可见。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南京,年前南京 年前
下一篇:明朝雷人“提案”:野蚕结茧,建议开庆祝会||上一篇:欺市扰民的唐代宦官:古代最像“城管”的群体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