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是有清一代的名臣,他不仅凭借才华出众令人称道,学术成就也十分不凡,故而其流风韵事极多,历来为后人所传颂。作为科举出身的官员,纪晓岚十分擅长试帖诗,并常以此自诩。而纪晓岚的学生、济南诗人李延芳,在试帖诗上功夫很深,师生二人共同留下了许多轶事佳话。
四代为宦的诗人家族
李延芳的伯父李德容,字敬斋,自家书房曰“安蔬草堂”,乾隆三十一年(1766)中进士,官授直隶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知县。后因病归济南,聚众授徒终老故里,有《安蔬草堂诗稿》行世。其子李延珍,也官至安肃县知县,并卒于任上,父子二人被当地人并称“济美”。李延芳的父亲李德懋,字筠溪,为人仁厚慷慨,乐善好施。李德容入学后,因家贫无力供养兄弟二人一起读书,李德懋遂决定弃学务农。他对李德容说,“耕与读不可兼”,请兄专心读书,自己来操持生计,使得兄长“得以专心攻苦”,终成进士。
李延芳,字勉思,号湘浦,乾隆五十五年即以优贡的身份授日照县训导。乾隆五十九年乡试中举后,任顺天府香河县知县。后辗转江苏靖江、吴江、广东英德等县,最终卒于任上。李延芳的著作,主要有《清爱堂赋钞》、《湘浦诗钞》、《安蔬草堂试帖》、《碧梧红豆草堂诗》以及官居江南时的《袁江于役草》等。其诗工于写景抒情,人称“风神俊美”可以接轨“新城”(王士禛)。如《九日汇波楼登高二首》之二吟咏大明湖风光诗:“楼高寒飒飒,天远雁声声。九日黄花节,秋风历下城。湖山供饮眺,云树绕纵横。不尽登临意,苍茫万古情。”
李延芳子李庆翱,字公度,又字小湘,咸丰二年进士,官至河南巡抚。其人能文能武,曾参与镇压过太平天国的战事,著作则有《来青馆诗集》,人称“雅健而有神韵”。李延芳侄李庆翔,字石瑚,咸丰九年举人。捻军来攻济南,李庆翔创办民团,协助山东巡抚丁宝桢监修济南圩子墙抵御捻军,以军功授同知衔。然后监理泺源书院,聘请匡源等大师主讲其中,著作有《桐荫轩诗赋》等。另外,李延芳侄孙李兆梅,字和生,同治十三年进士,官至抚宁县知县,著作有《锄月山房诗稿》等。济南李延芳一门,四代为宦,诗人辈出,为历下旺族。
纪晓岚题诗李延芳诗集
嘉庆四年七月,纪晓岚在朋友处偶然得到了李延芳的《安蔬草堂试诗稿》一书,此书后经传抄刊行,由其弟李延瑛注解,题为《安蔬草堂诗详注》。纪晓岚读罢,赞赏说:“如逢故友,如到旧游,欣赏流连,不忍释手。”于是询问作者,“知为济南李生湘浦手著。湘浦,余乾隆庚戌廷试奉命校勘所得士也”。不由得感叹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到此书,乃是“李生之受知于余”的因缘所致,绝非偶然。也就是说,李延芳是自己的学生,继承了自己试帖诗的长处,实在是难得。
原来,乾隆五十四年李延芳选中拔贡生后,皇帝东巡,又恩赏召试其为恩贡二等生。次年(即乾隆庚戌),有机会参加纪晓岚主持的朝考,李延芳被定为二等优贡,根据规定,优贡可授学官,李延芳才得到训导的职务,所以说纪晓岚称李延芳为自己的门生。而当时的考试内容之一,即为试帖诗,有着严格的格式和规范。纪晓岚既然长于此道,所以见到李延芳的试帖诗集就显得格外的亲切。
李延芳诗集中的第一首题为《赋得花里寻师指杏坛》,以“寻”字为韵,是孔子杏坛讲学的旧事新吟。纪晓岚便忍不住和其韵也题诗书前,其中佳句曰:“幸得逢人问,才能负笈寻。数层坛址古,一带杏花深。苍藓微粘屐,红霞自满林。遗书窥鲁壁,雅乐听骞琴。”当时纪晓岚已经76岁了。《安蔬草堂诗详注》一书,后来成为河北、山东等地的士子们考取功名的必读之物,最终几经流传演变,改称为《安蔬草堂试帖》,流行于天下。
关键字: 内容标签:纪晓岚,李延芳纪晓岚 李延芳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四代为宦的诗人家族
李延芳的伯父李德容,字敬斋,自家书房曰“安蔬草堂”,乾隆三十一年(1766)中进士,官授直隶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知县。后因病归济南,聚众授徒终老故里,有《安蔬草堂诗稿》行世。其子李延珍,也官至安肃县知县,并卒于任上,父子二人被当地人并称“济美”。李延芳的父亲李德懋,字筠溪,为人仁厚慷慨,乐善好施。李德容入学后,因家贫无力供养兄弟二人一起读书,李德懋遂决定弃学务农。他对李德容说,“耕与读不可兼”,请兄专心读书,自己来操持生计,使得兄长“得以专心攻苦”,终成进士。
李延芳,字勉思,号湘浦,乾隆五十五年即以优贡的身份授日照县训导。乾隆五十九年乡试中举后,任顺天府香河县知县。后辗转江苏靖江、吴江、广东英德等县,最终卒于任上。李延芳的著作,主要有《清爱堂赋钞》、《湘浦诗钞》、《安蔬草堂试帖》、《碧梧红豆草堂诗》以及官居江南时的《袁江于役草》等。其诗工于写景抒情,人称“风神俊美”可以接轨“新城”(王士禛)。如《九日汇波楼登高二首》之二吟咏大明湖风光诗:“楼高寒飒飒,天远雁声声。九日黄花节,秋风历下城。湖山供饮眺,云树绕纵横。不尽登临意,苍茫万古情。”
李延芳子李庆翱,字公度,又字小湘,咸丰二年进士,官至河南巡抚。其人能文能武,曾参与镇压过太平天国的战事,著作则有《来青馆诗集》,人称“雅健而有神韵”。李延芳侄李庆翔,字石瑚,咸丰九年举人。捻军来攻济南,李庆翔创办民团,协助山东巡抚丁宝桢监修济南圩子墙抵御捻军,以军功授同知衔。然后监理泺源书院,聘请匡源等大师主讲其中,著作有《桐荫轩诗赋》等。另外,李延芳侄孙李兆梅,字和生,同治十三年进士,官至抚宁县知县,著作有《锄月山房诗稿》等。济南李延芳一门,四代为宦,诗人辈出,为历下旺族。
纪晓岚题诗李延芳诗集
嘉庆四年七月,纪晓岚在朋友处偶然得到了李延芳的《安蔬草堂试诗稿》一书,此书后经传抄刊行,由其弟李延瑛注解,题为《安蔬草堂诗详注》。纪晓岚读罢,赞赏说:“如逢故友,如到旧游,欣赏流连,不忍释手。”于是询问作者,“知为济南李生湘浦手著。湘浦,余乾隆庚戌廷试奉命校勘所得士也”。不由得感叹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到此书,乃是“李生之受知于余”的因缘所致,绝非偶然。也就是说,李延芳是自己的学生,继承了自己试帖诗的长处,实在是难得。
原来,乾隆五十四年李延芳选中拔贡生后,皇帝东巡,又恩赏召试其为恩贡二等生。次年(即乾隆庚戌),有机会参加纪晓岚主持的朝考,李延芳被定为二等优贡,根据规定,优贡可授学官,李延芳才得到训导的职务,所以说纪晓岚称李延芳为自己的门生。而当时的考试内容之一,即为试帖诗,有着严格的格式和规范。纪晓岚既然长于此道,所以见到李延芳的试帖诗集就显得格外的亲切。
李延芳诗集中的第一首题为《赋得花里寻师指杏坛》,以“寻”字为韵,是孔子杏坛讲学的旧事新吟。纪晓岚便忍不住和其韵也题诗书前,其中佳句曰:“幸得逢人问,才能负笈寻。数层坛址古,一带杏花深。苍藓微粘屐,红霞自满林。遗书窥鲁壁,雅乐听骞琴。”当时纪晓岚已经76岁了。《安蔬草堂诗详注》一书,后来成为河北、山东等地的士子们考取功名的必读之物,最终几经流传演变,改称为《安蔬草堂试帖》,流行于天下。
关键字: 内容标签:纪晓岚,李延芳纪晓岚 李延芳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国宝南迁的记忆与乡愁||上一篇:王安石:凌寒独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