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八大山人几多狂

编辑:Jina 来源:搜艺搜
 
清王朝入主中原,逐渐稳固了统治之后,康熙皇帝心里却总有些不踏实,他担心明朝留下的那些皇室成员和读书人并不服从清朝的统治。确实,一些还活着的前朝贵族和知识分子心中一直在怀念失去的江山,拒绝与清王朝合作,对清朝的统治冷眼旁观。明末清初的一代国画大师朱耷(又名八大山人),就在他的画中表达了与清王朝势不两立的态度。 


    孔雀尾巴讽刺清朝统治 


    公元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八大山人画了一幅讽刺性极强的《孔雀图》。 


    这幅画的上部是一层石壁,石下垂着竹叶与牡丹花;画的下面有一块摇摇欲坠的危石,危石上蹲着两只丑陋的孔雀,其中一只孔雀的尾巴上拖着三根稀稀拉拉的花翎。画的最上边题着一首诗: 


  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原来,康熙皇帝在下江南时,采取了拉拢人心的政策,有不少人奴颜媚骨,趁机讨好清王朝,纷纷忙着去“接驾”,本来是五更上朝见皇帝,但是他们等不及了,二更时分就去等候召见。朱耷诗中的“坐二更”讽刺的就是这种丑态。“三耳”嘲讽的是奴才,因为奴才善于对主子阿谀奉承,耳朵特别灵,所以说奴才有三只耳朵。那时,清朝官员的帽子后面都拖着用孔雀尾巴做的“花翎”,花翎由皇帝赏赐,根数越多级别越高,戴上三眼花翎,就表示是最高级别的官。画中孔雀的尾巴上正好是三根花翎,辛辣地嘲讽了那些头戴三眼花翎乌纱帽的汉族大官僚、大地主曲膝求荣、投降新主子的奴才丑态。而孔雀呆呆地蹲在很不稳当的危石上,是象征清王朝的根基不稳,随时都有垮台的危险。
 

    善待百姓,憎恶权贵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7个儿子宁王朱权的第八代孙,生在南昌。朱耷生下来的时候,耳朵特别大,父母就给他取了个乳名叫“耷子”,所以后来名字就叫朱耷。朱耷的父亲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法家,他从小就得到父亲的指点,对诗、书、画、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朱耷天资聪慧,8岁能作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芾小楷;他少年时代便参加科举考试,做了一名“诸生”,人们都夸他是神童。 


    但是,朱耷19岁时,明朝灭亡了;20岁时,父亲去世。国破家亡,使朱耷内心非常悲痛,感到前途渺茫。清军占领江西后,朱耷逃到南昌西边的新建县,出家当了和尚。 


    朱耷有许多别号,如雪个、个山、驴、人屋等等,当然,八大山人这个别号最出名。他画画时,落款的方式非常奇特,他把“八大”二字紧紧地联在一起,“山人”两字也是这样,看上去就像“哭之”,又像“笑之”,用这种方式寄托他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心情。他还常常在画上题上“三月十九日”,因为这一天是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后改名景山)上吊自杀的日子,画家借此表达了对明王朝的怀念。 


    八大山人喜欢喝酒,对下层百姓十分和善。小贩、和尚、道士请他喝酒,他从不推辞,酒后就为他们挥笔作画。有一次,庙里的一个小和尚缠着要他作画,很没礼貌,他一点不在乎,一挥而就,送给了那个小和尚。 


    但是,富豪贵人、投降清朝的官吏来向他求画,他却从来不给他们好脸色看。有一次,有个有钱人拿了非常精致的绫绢求他作画,八大山人先是不理睬他,那个有钱人反复哀求,八大山人总算收下了绫绢,却说了一句:“我准备做袜子穿。”弄得那个有钱人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临川县令胡亦堂把八大山人请去,用十分周到的礼节接待他,实际上是倚仗权势,逼迫他为清王朝效劳。八大山人突然装起疯来,又是哭又是笑,撕碎身上的僧袍烧掉;然后冲进城里,满街乱跑,鞋破了,脚肿了,裂了口,也全然不顾。过了几天,他在扇子上写了个“哑”字,从那以后碰到讨厌的人,便展开扇子,一言不发;他还在家门口贴了个大大的“哑”字,不再跟人说话。 


    枯枝残叶,境界苍凉 


    八大山人擅画莲荷松石、梅兰竹菊、芦雁凫鹤、鱼鸭鹰鹿等等,大都象征他性格的倔强与高风亮节。他的画打破了明代模仿古画的陈旧风气,是个有创造性的天才画家。八大山人的画笔墨简练,构图不拘一格,造型大胆夸张,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他画鸟,不是鲜花春光中喜悦欢叫的鸟,而是一些枯柳上的孤鸟、枯木中的独鸟,鸟儿们大都半闭着眼睛。睁开的眼睛,有时会画成方形,眼珠子点得又大又黑,常常顶在眼框的正上方,显示出一种白眼向青天的冷漠神态,表达了画家对清朝统治者的蔑视和誓不妥协的态度。 


    他画山水,也大都是荒山怪石、枯枝残叶,表现了一种孤高荒凉的境界。他的大写意的国画风格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山人,几多山人 几多
下一篇:唯一未归葬的大唐公主 连嫁两姓三辈四任可汗(2)||上一篇:沈阳战俘集中营旧址戴"护身符"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