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毛泽东的"学习人生" 终生与书为伴一生勤奋学习(2)

编辑:秋痕 来源:天津日报
 

 
积学贵有恒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期曾说:“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因而他立言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用功读书,持之以恒。毛泽东还曾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它是化用明代学者胡居仁所撰的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副对联体现了毛泽东对积学贵有恒精神的称道。在1917年为同学萧子升自订的读书札记本《一切入一》作的序中,更显露出了毛泽东的积学贵有恒的观念。他写道:“予维庄生有言: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今世学问之涂愈益加辟,文化日益进步,人事日益蕃衍,势有不可究诘者。惟文化进矣,人之知慧亦随而进,则所以究诘之者,仍自有道也。顾究诘也同,而有获有不获,则积不积之故也。”在说明积不积学问与有获有不获的重要关系后,毛泽东进而把读书积学比作修筑百丈之台,需从一砖一石开始。他说:“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等积矣,又有大小偏全之别,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姝姝自悦者,区以别矣。”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读书、积学,恒久而不间断。他的似百丈高台的渊博学识,正是日积月累、一砖一石地筑起来的。毛泽东自幼时起饱读诗书、且终生吟诗、赋诗,后来成就为伟大诗人。这中间他付出了常人未曾付出的努力。例如,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毛泽东曾把屈原的《离骚》一丝不苟地抄录到笔记本上。1958年,已是大诗人的毛泽东在游览成都武侯祠时,曾将祠中的数十副对联全都让随行人员抄写下来。毛泽东之所以成就为哲学家,也是他终生注意研习哲学的结果。在延安时期,已是中国共产党的实际领袖、身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亲笔作了3000余字的摘录,还致信艾思奇虚心求教。

    书要反复读

    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三复四温的读书能读出品味、读出与众不同的心得。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这说明毛泽东对书读了四五遍。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画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毛泽东最喜欢读的是中国历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类书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多次读过,对一些篇目能背诵如流,但他对之长读不厌,晚年仍在反复阅读。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哲学和党史类以及文学类的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十遍以上。如《昭明文选》,他阅读批注过的版本,存留的就有三种。此书他青年求学时代读过,20世纪50年代他又读,60年代再读,70年代仍又读了好几遍。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毛泽东几乎是从小读到老。对于这些古典小说,毛泽东同时把它们当作历史来读。而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读得更仔细,并且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毛泽东曾说,《红楼梦》要读过五遍以后才能有发言权。由于有独特的阅读视角,毛泽东从书中看出了当时社会激烈的阶级斗争。对于韩昌黎诗文全集,除少数篇章外,毛泽东都曾一篇篇仔细琢磨,从用词汇、章句到全文意义,他都有很好地研究。对于全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背诵如流。

    广收博览

    读书广收博览是毛泽东一贯提倡和践行的。1957年10月,毛泽东在给秘书林克的信中曾这样说:“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这句话其实也是毛泽东的经验之谈。他自己的读书范围就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到马列著作,从古代作品到近人新作,总之,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宗教、地理、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报纸杂志,都在毛泽东的涉猎范围。到了晚年,毛泽东读书时侧重的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著作。文学书籍中,包括诗词歌赋、楹联、笔记小说,毛泽东都百读不厌。对于文学作品,毛泽东一方面是在鉴赏和品味,另一方面也把它们当作“历史”来读,因为那些诗文小说之中深埋着历史事实和思想。中国历代史书则是毛泽东的最爱,对此他几乎什么都读。除《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些正史外,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毛泽东也读,甚至连小人书都不放过。毛泽东读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他非常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以从中找出可资利用的东西。正因为熟谙历史,毛泽东在自己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阐明深刻的道理,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来指导自己领导的革命事业。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说过,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这段话点出了知识对人的重要性。这也许就是毛泽东为何一生博览群书、吸取新知的动力所在,同时也是毛泽东为何要革命者努力学习、认真读书的真谛所在。毛泽东之所以成就为大思想家,不仅在于他有远大的眼光、开阔的胸襟,更在于他读书时广收博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

    系统钻研

    毛泽东提倡博览群书,同时又提倡认真研究、系统地掌握书本知识。毛泽东对社会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深入了解,从他的著作和演讲中可以明显看出来。同时,从他的存书和借书的情况也可以窥其一斑。在中南海毛泽东近10万册的个人藏书中,主要有这么几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全集与选集;阐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各种教科书和理论书籍;中国历史典籍及各种中国古书,包括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部分收藏),各代笔记体小说、随笔,诗词、文论及市井笑话集;中国近现代名著,如《鲁迅全集》、《革命军》等;工具书;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籍,以及译成中文的世界名著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经常到北京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等馆借书阅览。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10月至1966年9月,毛泽东曾从北京图书馆等馆借用各种图书2000余种,共5000余册。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更是号召系统研究。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政治报告中讲到学习问题时,毛泽东曾这样指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对于这种研究,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加紧。他还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强调:“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我希望从我们这次中央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对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毛泽东同样有研究兴趣。他认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哥白尼、布鲁诺的著作,坂田昌一、李四光、竺可桢、杨振宁等科学家的著作,毛泽东曾反复研读过多遍。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系统钻研过农业、土壤、机械、物理、化学、水文、气候等方面的著作。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为伴,终生,勤奋学习,人生,学习,毛泽东为伴 终生 勤奋学习 人生 学习 毛泽东
下一篇:唐代文人亦蜗居(图)||上一篇:古代中国宫廷的同性恋与九千岁太监(4)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