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汪直虽然骄横,但是如果官员凑巧讨得他欢心,靠着他升官发财也是有可能的。
例如,《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载,汪直每到各府县,当地官员都出城几里跪着迎接,挖空心思地招待他。一旦汪直对这些官员不满意,就会问人家:“知道你头上纱帽是谁家的?”话语间隐藏的潜台词显而易见。
有一回,汪直得到一个搞笑的答案,被问的县令居然回答:“某纱帽用白银三钱,在铁匠胡同买的。”面对这个看似大不敬的回答,汪直大笑,并没有责怪那名县令。
关于汪直的优点,在《明史》的《杨继宗传》中,也提到过。杨继宗是成化年间“天下四大清官”之一,他在担任浙江嘉兴知府时,削减百姓赋税,为官清廉,很得民心。有个太监路过嘉兴时,杨继宗送给他菱藕和历书,太监却非要金银财宝不可。杨继宗于是发公函取出库金交给太监,但要求来人签名盖章再领钱。太监自然落荒而逃。后来,杨继宗进京拜见皇上,汪直派人去表示想和他见面,他却拒绝了。汪直当时是皇帝的大红人,别人都是想着法子送东西巴结,杨继宗却连见一面都不肯。对杨继宗这样的人,汪直也很钦佩。后来,朱见深问汪直:“进京来拜见的官员中谁最廉洁?”汪直老老实实回答说:“天底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人!”有了心腹太监的这话,朱见深更加笃信杨继宗的清廉了。
杨继宗后来升为浙江按察使,上任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有人向皇帝说他的坏话。朱见深反问:“你说的是不是那个不私一钱的杨继宗?”杨继宗因为汪直的信任,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纠纷。
而其他的官员,只要讨得汪直欢心,“遂得晋升工部户部兵部侍郎,时有谚云:146;都宪叩头如捣蒜,侍郎扯腿似烧葱146;。”
假汪直从江苏走到福建才露馅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汪直到江南视察,各地官员自然要小心陪侍,一些有冤屈的老百姓也指望能通过“钦差大臣”讨个清白。一时间,“官民多持讼词往诉,或为之理”。
这个汪直视察过江南后,沿着台州-温州-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市)-延平(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顺昌、三明市、永安、尤溪一带)继续南下,一路搜刮民财。汪直索要钱财的手段很高明,他本人口口声声称要廉洁奉公,手下的校尉却一个劲伸手要钱,就这样一路中饱私囊到了福州。福州的大小官员也是毫不含糊,“自三司官以下,迎候唯谨”,小官吏如果惹恼了汪直,拖出去就是杖责。
就在汪直在福建耀武扬威的时候,却出了一桩意外。福州镇守太监卢胜是个细心人,他发现这个汪直虽然自称提督西厂,是钦差大臣,可是手中却没有任何皇家信物。卢胜仔细盘查后,得出结论--“汪直”居然是假冒的。
是谁这么大胆,居然敢假冒汪直?很快事情就查了个水落石出。
假汪直其实名叫杨福,是江西人,曾经在崇王府里当过内使,到过北京。后来,他逃了出来,想回老家。路过南京时,杨福碰到一个熟人,熟人发现杨福长得很像汪直,于是杨福心生一计,决定冒充汪直骗些钱花,那位熟人就扮作他身边的校尉随从。两个“混搭”的骗子先到芜湖敲了一笔,见没有露出破绽,于是他们大着胆子沿江而下,再顺着浙江沿海南下。由于杨福在北京城混过,对朝廷礼数略知一二,所到之处居然没有人怀疑两人的真假。
如今事发,假汪直案轰动朝野,自然是罪不容赦。成化十四年(1478年)七月,杨福被处死。
一个讽刺小品让皇帝对汪直有了猜忌
假汪直死了,没几年,真汪直的命运也急转直下。
明王朝的皇宫内豢养着一批专供皇帝娱乐的艺人,其中有个名叫“阿丑”的艺人,很得朱见深喜爱。这个“阿丑”很善于创作,常排练一些讥刺时事的小品。有一天,阿丑奉命为皇帝表演,他演的是一个喝醉酒的小太监耍酒疯,唱对手戏的人吓唬他说“皇上来了”,他根本不当回事,然后那人又说“汪太监来了”,他立即猫着腰跑了,边走边说:“今人但知汪太监也。”
这阿丑,算是和汪直较上劲了。他知道汪直喜欢带兵,因此又在皇帝面扮演汪直带兵的情景。阿丑扮成汪直,操着两柄钺来到皇帝身边,说:“我带兵全仗此两钺。”这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有点像斧子,盛行于商朝和西周时期,由于钺的杀伤力不如戈矛,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后来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因此,旁人就问:“你的钺是什么钺呀?”阿丑说:“王越、陈钺。”王越和陈钺实际上是和汪直关系非常亲密的两个大臣,手中都握有兵权。
朱见深见阿丑表演得惟妙惟肖,自然忍不住要笑,但笑过之后,心里难免有想法。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带兵远征的汪直请求班师回朝。对汪直已经不感冒的成化皇帝却叫他继续御敌,不久后,又命令军队全部撤回。之后,朱见深又派汪直到南京担任御马监,西厂也被撤销。此后汪直终老南京,再也没有回到皇帝身边。
此事之后假冒案件仍层出不穷
尽管假汪直死了,真汪直也被削夺了权力。但是继汪直之后,借着东厂或者西厂、锦衣卫的名义,假充特务的事件依旧层出不穷。例如,明世宗朱厚熜时,竟有强盗冒充锦衣卫,到县衙门绑架知县大人。
《明史》卷二十二记载,嘉靖年间,强盗假装锦衣卫闯进滑县县衙,绑架了知县张佳胤,并索要巨额赎金。这位张知县也算临危不惧,说自己没钱,不过可以让县里的大户先凑一凑,然后给强盗打了个“白条”,上面写了十个大户的名字,让强盗拿着去找大户提钱。可怜这强盗,大字不识几个,真就拿着去了。实际上,张佳胤在条子上,写的都是县里捕快的名字。看到知县大人的亲笔文书,捕快立即出动,张佳胤才及时脱离险境。
“假作真时真亦假”,假特务吓怕了各级官员,以至于有时候连真特务也不敢认了。《明史·孙懋传》记载,嘉靖四年,有锦衣卫到广东侦查,副使孙懋和按察使张祐怀疑是假的,捉住锦衣卫查问。活该他们倒霉,事发后,孙懋和张祐都坐牢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明朝,福州,南京,怪事,太监明朝 福州 南京 怪事 太监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例如,《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载,汪直每到各府县,当地官员都出城几里跪着迎接,挖空心思地招待他。一旦汪直对这些官员不满意,就会问人家:“知道你头上纱帽是谁家的?”话语间隐藏的潜台词显而易见。
有一回,汪直得到一个搞笑的答案,被问的县令居然回答:“某纱帽用白银三钱,在铁匠胡同买的。”面对这个看似大不敬的回答,汪直大笑,并没有责怪那名县令。
关于汪直的优点,在《明史》的《杨继宗传》中,也提到过。杨继宗是成化年间“天下四大清官”之一,他在担任浙江嘉兴知府时,削减百姓赋税,为官清廉,很得民心。有个太监路过嘉兴时,杨继宗送给他菱藕和历书,太监却非要金银财宝不可。杨继宗于是发公函取出库金交给太监,但要求来人签名盖章再领钱。太监自然落荒而逃。后来,杨继宗进京拜见皇上,汪直派人去表示想和他见面,他却拒绝了。汪直当时是皇帝的大红人,别人都是想着法子送东西巴结,杨继宗却连见一面都不肯。对杨继宗这样的人,汪直也很钦佩。后来,朱见深问汪直:“进京来拜见的官员中谁最廉洁?”汪直老老实实回答说:“天底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人!”有了心腹太监的这话,朱见深更加笃信杨继宗的清廉了。
杨继宗后来升为浙江按察使,上任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有人向皇帝说他的坏话。朱见深反问:“你说的是不是那个不私一钱的杨继宗?”杨继宗因为汪直的信任,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纠纷。
而其他的官员,只要讨得汪直欢心,“遂得晋升工部户部兵部侍郎,时有谚云:146;都宪叩头如捣蒜,侍郎扯腿似烧葱146;。”
假汪直从江苏走到福建才露馅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汪直到江南视察,各地官员自然要小心陪侍,一些有冤屈的老百姓也指望能通过“钦差大臣”讨个清白。一时间,“官民多持讼词往诉,或为之理”。
这个汪直视察过江南后,沿着台州-温州-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市)-延平(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顺昌、三明市、永安、尤溪一带)继续南下,一路搜刮民财。汪直索要钱财的手段很高明,他本人口口声声称要廉洁奉公,手下的校尉却一个劲伸手要钱,就这样一路中饱私囊到了福州。福州的大小官员也是毫不含糊,“自三司官以下,迎候唯谨”,小官吏如果惹恼了汪直,拖出去就是杖责。
就在汪直在福建耀武扬威的时候,却出了一桩意外。福州镇守太监卢胜是个细心人,他发现这个汪直虽然自称提督西厂,是钦差大臣,可是手中却没有任何皇家信物。卢胜仔细盘查后,得出结论--“汪直”居然是假冒的。
是谁这么大胆,居然敢假冒汪直?很快事情就查了个水落石出。
假汪直其实名叫杨福,是江西人,曾经在崇王府里当过内使,到过北京。后来,他逃了出来,想回老家。路过南京时,杨福碰到一个熟人,熟人发现杨福长得很像汪直,于是杨福心生一计,决定冒充汪直骗些钱花,那位熟人就扮作他身边的校尉随从。两个“混搭”的骗子先到芜湖敲了一笔,见没有露出破绽,于是他们大着胆子沿江而下,再顺着浙江沿海南下。由于杨福在北京城混过,对朝廷礼数略知一二,所到之处居然没有人怀疑两人的真假。
如今事发,假汪直案轰动朝野,自然是罪不容赦。成化十四年(1478年)七月,杨福被处死。
一个讽刺小品让皇帝对汪直有了猜忌
假汪直死了,没几年,真汪直的命运也急转直下。
明王朝的皇宫内豢养着一批专供皇帝娱乐的艺人,其中有个名叫“阿丑”的艺人,很得朱见深喜爱。这个“阿丑”很善于创作,常排练一些讥刺时事的小品。有一天,阿丑奉命为皇帝表演,他演的是一个喝醉酒的小太监耍酒疯,唱对手戏的人吓唬他说“皇上来了”,他根本不当回事,然后那人又说“汪太监来了”,他立即猫着腰跑了,边走边说:“今人但知汪太监也。”
这阿丑,算是和汪直较上劲了。他知道汪直喜欢带兵,因此又在皇帝面扮演汪直带兵的情景。阿丑扮成汪直,操着两柄钺来到皇帝身边,说:“我带兵全仗此两钺。”这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有点像斧子,盛行于商朝和西周时期,由于钺的杀伤力不如戈矛,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后来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因此,旁人就问:“你的钺是什么钺呀?”阿丑说:“王越、陈钺。”王越和陈钺实际上是和汪直关系非常亲密的两个大臣,手中都握有兵权。
朱见深见阿丑表演得惟妙惟肖,自然忍不住要笑,但笑过之后,心里难免有想法。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带兵远征的汪直请求班师回朝。对汪直已经不感冒的成化皇帝却叫他继续御敌,不久后,又命令军队全部撤回。之后,朱见深又派汪直到南京担任御马监,西厂也被撤销。此后汪直终老南京,再也没有回到皇帝身边。
此事之后假冒案件仍层出不穷
尽管假汪直死了,真汪直也被削夺了权力。但是继汪直之后,借着东厂或者西厂、锦衣卫的名义,假充特务的事件依旧层出不穷。例如,明世宗朱厚熜时,竟有强盗冒充锦衣卫,到县衙门绑架知县大人。
《明史》卷二十二记载,嘉靖年间,强盗假装锦衣卫闯进滑县县衙,绑架了知县张佳胤,并索要巨额赎金。这位张知县也算临危不惧,说自己没钱,不过可以让县里的大户先凑一凑,然后给强盗打了个“白条”,上面写了十个大户的名字,让强盗拿着去找大户提钱。可怜这强盗,大字不识几个,真就拿着去了。实际上,张佳胤在条子上,写的都是县里捕快的名字。看到知县大人的亲笔文书,捕快立即出动,张佳胤才及时脱离险境。
“假作真时真亦假”,假特务吓怕了各级官员,以至于有时候连真特务也不敢认了。《明史·孙懋传》记载,嘉靖四年,有锦衣卫到广东侦查,副使孙懋和按察使张祐怀疑是假的,捉住锦衣卫查问。活该他们倒霉,事发后,孙懋和张祐都坐牢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明朝,福州,南京,怪事,太监明朝 福州 南京 怪事 太监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