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鲁迅和胡适为何拒绝诺贝尔文学奖?(2)

编辑:秋痕 来源:荆楚新闻网
 


而胡适先生在晚鲁迅写这封信一年后,也曾被拟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而提名他的,还是那位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这位探险科学家在中国逛了几年还不想离开,好像非得让个中国人得了奖才罢休。《胡适日记全编》里记载,于1929年2月26到28日,胡适当时乘火车从外地返回上海,在火车上就发生了这件事,胡适写道

“火车上熟人最多,有美国公使,有瑞典探险家SvenHedin (即斯文赫定),有陈万里、杨宪武等。Hedin同我谈:他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可以推举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译成英文。”

胡适对斯文·赫定“自己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文”的要求,估计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继续在日记里表述了出来:“此事我有我的意见:如果他们因为我提倡文学革命有功而选举我,我不推辞;如果他们希望我因希冀奖金而翻译我的著作,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胡适只认为自己是提倡文学革命的功勋,若因此而提名便“不推辞”;而且为了得诺贝尔奖,要自己来翻译自己的东西,这不就成了王婆卖瓜嘛,实在不符合胡适要面子讲尊严的性格。并且胡适也自认不如鲁迅,“不配称文学家”。胡适知道,“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授给那些文学作家,而自己,主要成绩是在“提倡文学革命”以及考证考据方面,所以胡适将诺贝尔奖提名之事断然拒绝。

“斯文·赫定”两次碰壁,当可以改名为“斯文扫地”了,这也让他对中国作家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几十年过去了,当初鲁迅和胡适的气魄在哪里?我们能否再出几个拒绝诺奖的作家?我认为萨特就比任何乐颠颠拿着诺贝尔文学奖“荣”归故里的文学家伟大,世人皆为诺奖痴,诺奖于我如浮云,鲁迅、胡适、萨特、都有这个气魄。

当今中国许多蠢蠢欲动的作家们,是不是可以学习一下已经故去的鲁迅先生和胡适博士。


关键字: 内容标签:胡适,诺贝尔,鲁迅,文学奖,拒绝胡适 诺贝尔 鲁迅 文学奖 拒绝
下一篇:唐朝诗人风流韵事盘点:韩愈和白居易蓄妾(5)||上一篇:1952年国庆阅兵训练:住帐篷,吃野餐,不觉苦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