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历史那一刻:破冰1987 两岸开放探亲始末(3)

编辑:秋痕 来源:京华时报
 
特殊的公开信

    邓颖超与廖承志一起推敲文句,文中引用了周总理当年在张治中给台湾故旧公开信中增加的“寥廓海天,不归何待”的话,还引用了鲁迅的著名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叶九条”的发表受到台湾民众的普遍关注,不久一封特殊的公开信再次引起了两岸的轰动。这封信是由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廖蒋两家渊源很深,廖承志当年在求学期间和蒋经国是同学,两人甚为相熟。

    公开信缘于蒋经国的一篇悼念其父亲的文章。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杨斯德回忆,身为中共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邓颖超看到了这篇文章。邓颖超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当年同窗好友蒋经国写公开信。公开信在7月24日发表。

    这封以廖承志个人名义发出的公开信文笔壮阔,真挚感人。邓颖超与廖承志一起推敲文句,文中引用了周总理当年在张治中给台湾故旧公开信中增加的“寥廓海天,不归何待”的话,还引用了鲁迅的著名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公开信发表后,引起巨大轰动。但经蒋经国授意,台湾当局让宋美龄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信,信中仍然抱定“三不”政策。

    杨斯德回忆,对于蒋经国的一些反共词句,“小平同志讲,他(蒋经国)不能不这样讲,不这样讲,他就维持不下去。不要去理他,求同存异,凡是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我们都加以利用。凡是来祖国大陆探亲的,我们都欢迎。”

    邓小平开阔的胸襟和远见卓识为两岸走向开放奠定了基础。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提出一国两制具体构想,后被称作“邓六条”。杨斯德说,“邓六条”使一国两制更完善、更充实,也更具操作性。一国两制后来成功地用于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但却是从台湾问题开始提起的。

    驾机“偷跑”回家

    杨斯德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大陆方拿出一些礼品赠送给即将回台的副驾驶和机械师,两人说:“心意领了,但我们不能接受。”双方代表就此握手告别。

     1986年5月3日,一架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货机突然降临广州白云机场。

    台湾机长王锡爵,驾着飞机,“偷跑”回家。这就是震惊国内外的“华航事件”。王锡爵生在大陆,1949年国民党撤退时,18岁的王锡爵随国民党迁往台湾。先在国民党空军服役,当驾驶员;后转业到中华航空公司,担任飞行职务。从大陆到台湾一晃37年!思家心切的王锡爵在一次曼谷飞往香港途中,驾机回到大陆,并从此在大陆定居,与家人团聚。

    杨斯德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回忆,与王锡爵一同到达的还有副驾驶和一名机械师,还有22万磅的货物。中央领导人第一时间获悉此事后即指示要及时表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妥善处理此次事件。

    飞机着陆当天,大陆以民航局的名义,致电华航,阐明事件性质,邀请他们尽快派人来北京商谈有关人、机、货的处理。台湾方面极力避免与大陆正面接触,提出委托香港国泰航空公司或国际红十字会等与大陆交涉。中央毫不含糊地坚持“不让第三者插手”。

     5月11日,大陆再次以民航局名义致电华航,重申这是纯属两个民航公司之间的业务性商谈,并不涉及政治问题。还明确表示,如果到北京觉得不方便,也可以提出他们认为方便的地方来商量。

    “台湾方面对此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于5月13日,通过香港太古集团常务董事姚刚先生向大陆方传话,表示愿意派人与大陆方在香港商谈。”杨斯德说。

    杨斯德一行于5月15日上午抵达香港,随后与台方展开了四次会谈。根据中央的决定,除了强烈要求在大陆定居的王锡爵,其他人、机、物送还给台湾,这样的决定引起世人瞩目,受到了海内外普遍赞誉。台湾党政内部以及台湾舆论也纷纷质疑“三不”政策,提出应该允许老兵回家探亲。

     23日,华航的货机从广州飞抵香港,两方交接。杨斯德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大陆方拿出一些礼品赠送给即将回台的副驾驶和机械师,两人说:“心意领了,但我们不能接受。”双方代表就此握手告别。历时20天的华航事件画上句号。

    杨斯德说,华航事件圆满解决,对日后的对台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际上争取了支持,在台湾争取了群众,在舆论上争取了同情,今后与台对话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副教授李立认为,“华航事件”的意义,远不限于驾机到大陆本身及一家骨肉的团聚;而是由此之后,在两岸沟通的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永载祖国和平统一史册的“华航模式”。

    破冰1987

    老兵们身穿白色衬衣,正面印有鲜红色“想家”,后面是“妈妈我好想你”,他们一起合唱歌曲《母亲你在何方》:“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能看仔细。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在哪里……”整个集会哭声一片,令人动容。

    随着时间流逝,当年跟随蒋介石退守台湾的国民党老兵渐入垂暮之年,他们的思乡情绪日积月累,急切盼望能回大陆与亲人团聚,落叶归根,来自民间的力量也成为了打破两岸僵局的重要推动力。

     1987年,数万老兵在台北发起返乡探亲运动,向台当局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探亲。在当年的母亲节,上万老兵上街以“母亲节遥祝母亲”的名义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行集会。老兵们身穿白色衬衣,正面印有鲜红色“想家”,后面是“妈妈我好想你”,他们一起合唱歌曲《母亲你在何方》:“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能看仔细。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在哪里……”整个集会哭声一片,令人动容。

    经过长达数月的抗争,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探亲。也就在10月15日当天,《人民日报》刊登了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就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一事,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谈话说:“……热情欢迎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旅游。……保证来去自由。我们将尽力提供方便,给予照顾……”

     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政策出台之快,前所未有。至此,38年的隔绝终于被打破。仅在开放当年,申请回大陆探亲的就超过了10万人。

    政策何以出台如此之快,杨斯德回答很简单:“有所准备,边研究,边出台。”

    (本文感谢杨斯德夫妇、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副教授李立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关键字: 内容标签:始末,探亲,那一刻,两岸,破冰,开放,历史始末 探亲 那一刻 两岸 破冰 开放 历史
下一篇:毛泽东评李克农:如果不是他们,周恩来都不存在了(1)||上一篇:走出30多位共和国将军 乐亭县将军辈出之谜(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