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蔡元培晚年定居香港 毛泽东誉其"人世楷模"(图)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政协报
 

 
蔡元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与社会进步活动,然而随着年老体衰,他决定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1936年初,蔡元培在度过70华诞后,毅然发表辞职启事,其中写道:“以元培之年龄及能力,聚精会神,专治一事,犹恐不勉陨越,若再散漫应付,必将一事无成。”

    1937年11月,蔡元培从上海乘船来到香港。不久,他应宋庆龄的邀请,前往参加由“保卫中国大同盟和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在圣约翰大礼堂联合举办的美展开幕式,在包括港督罗富国在内的众多来宾面前,蔡元培精神饱满地发表即兴演讲:“抗战时期需要人,人具有宁静而刚毅的精神,不论是前方冲锋陷阵的将士,还是后方供给军需、救护伤兵、拯救难民的人员,以及其他从事于不能停顿之学术或事业者,有了这种精神,便能免于疏忽、错乱、散漫等过失,从而在全民抗战中当起一份任务……”表达出对抗战必胜的自信与豪情。

    香港相对平静的生活,给蔡元培的精神世界予无穷的慰藉。他与在香港主持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先后任袁世凯、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及徐世昌内阁教育部长张一尘等作诗唱和,时相过从。蔡元培一生虽有较多时间参与政治,但始终是一名儒雅的学人,在人们的印象中绝少有政治家的痕迹,而更多的则是学者风范。及至晚年,读书几乎成了他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这一时期,他读书的篇目有: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傅东华译《比较文学史》,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张元济《校史随笔》,李玄伯译《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以及《王阳明全集》、《陆放翁全集》、《游志汇编》等。尽管有书籍做伴,极大地充实了蔡元培的晚年生活,他徜徉其间,自得其乐。然而,在蔡元培的大视野里,港岛毕竟僻居一隅,远远不能满足他那阔大的需求,他不时发出:“耐劳嗜学尚依然”、“岛居颇恨图书少”的感慨。

    由于一生奔走国事,着力投身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蔡元培以前难有充裕的时间静心著述,因而他在香港休养期间,拟定了一份写作计划:写一本以美育代教育的专著,编一本美学书和比较民族学书,并应胡适的建议编撰《自写年谱》。在年谱中,蔡元培以简洁清丽的白话文,对家世、少年时代、科举考试及读书、供职北京翰林院、回乡从事教育、在上海的活动、留德四年以及其后旅居法国的生活等,均作了详尽的记述,从中可探视蔡元培的人生轨迹、思想人格的形成环境与过程。而这些无不都是他平生治学的主要兴趣所在,尤其是他对中西学术长期求索而形成的独特见解蕴积于心,不发不快。蔡元培人入晚境,回首往昔,世事纷扰,以有生之年力求补偿,不失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进取的情愫。此外,蔡元培还应约为一些书籍作序,先后有《鲁迅全集·序》,肖瑜《居友学说评论·序》,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新研究初稿·序》,任鸿隽《古青诗存·跋》等。

    1940年3月3日清晨,蔡元培在寓所起床时,突然头晕目眩而失足跌地,口吐鲜血,家人急召商务印书馆特约西医朱惠康、玛丽医院内科主任凌医生会诊。翌日,蔡元培被送往跑马地香港养和医院救治。由于大量出血,虽经中外医生悉心救治,但第二天还是与世长辞,享年73岁。蔡元培病逝的噩耗传出,全国各界为之震惊和痛惜,中共中央特派驻港负责人廖承志为代表慰问其家属。3月7日,蔡元培的遗体在香港理臣山道福寿殡仪馆入殓,有300余人前往参加告别。3月10日出殡,香港各界前往执绋者达5000余人。蔡元培的灵柩最终被安葬在港岛南端的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京师大学堂校友叶恭绰书“蔡孑民先生之墓”刻石。

    蔡元培逝世后,国内各主要党派和团体以及要人名流纷纷致电吊唁。中共中央在唁电中誉其为“老成硕望”、“勋劳卓著”;民国政府发布褒扬令,赞其为“高年硕学”、“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写挽联云:“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光辉伟大的功绩。


关键字: 内容标签:楷模,香港,定居,晚年,人世,蔡元培,毛泽东楷模 香港 定居 晚年 人世 蔡元培 毛泽东
下一篇:末代皇帝溥仪三妹最爱听鬼故事 母亲的死印象最深||上一篇:"开国大典"为何选择在下午? 陈毅之子:防受袭扰(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