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留下的著作有1400多万字。在匡国济世、勤奋著书的同时,他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子女中出了三个中国科学院院士,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其他子女或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或是新四军女战士,或是爱国军官。由梁启超外孙女、北大城环系教授吴荔明著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拂去历史的尘垢,勾勒出梁氏家族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传统,证实梁氏满门英杰绝非偶然。
梁启超不仅是孩子的慈父,还是孩子们的朋友。他注意引导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又十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因材施教,对每个子女前途都有周到的安排,又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反复征求意见,直到满意为止。如他希望在加拿大读大学的思庄选择当时中国几乎是空白的现代生物学,但麦基尔大学的生物学教得不好,梁启超得知思庄的苦恼后去信说:“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愿,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姊姊、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的路。”他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从1923年起至1929年去世,梁启超共有5个子女在海外,他非常想念他们,总抽时间写信,寄手卷、照片,收不到信焦急万分,收到信会像小孩一样高兴得手舞足蹈。他在信中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倾述生活的苦和乐、悲和欢,热情鼓励他们。信中没有任何说教,只有循循善诱;没有指责,只有建议;每封信都充满真挚的爱,促使孩子们不断奋进。他教给孩子们做学问的方法,要求他们不仅要注意专精,还要注意广博。1927年他给思成的信说:“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微多用点工夫。”在给思庄的信中说:“做学问原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因材施教,教子,之道,志愿,尊重,个性,梁启超因材施教 教子 之道 志愿 尊重 个性 梁启超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