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为中国战俘抗辩(1)

编辑:Jina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鄢烈山
 
鄢烈山 知名杂文家 


    “中国抗俘馆” 


    2008年12月27日赶赴成都参加一家杂志社主办的年度人物典礼,听说台湾来的张祖骅先生和秦晖教授翌日要专程去参观位于大邑县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我也跟着去了。其实上个月我刚到过安仁,但主要把时间花在参观“刘文彩庄园”,在建川博物馆停留的时间太少,只重点看了新辟的汶川大地震纪念馆。
 

    建川博物馆集群占地近500亩,不算《地震·震撼》这个新项目,已建成的有抗战文物、“文革”艺术品、民间百年器物三大系列共20多个陈列馆,细看就是用一个星期也不充裕。也许是考虑到张祖骅先生不仅是台湾“名嘴”,还是“国军”将门之后,馆长樊建川先生带我们看的,除了地震馆和他尚未来得及整理展出的珍藏,主要是抗战系列的“正面战场(国民党抗日军队)馆”、“援华美军馆”和“中国抗俘馆”。 


    给我印象最深,具有强烈精神冲击力的要数这个“中国抗俘馆”了。樊先生说,“抗俘”这个名词是他特意“生造”的,专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不幸落入日寇魔掌的战士。他的父亲和岳父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士,自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11年,但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抗俘”的悲悯、尊重和崇敬,他建这个馆就是要为这些不幸和不屈的人们抗辩,为他们讨回历史的公道和人格尊严。 


    “抗俘”绝不低于100万 


    古今中外凡打仗就会有战俘。以苏联人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之顽强,交战不到5年被德军俘虏的士兵达500多万名。从“九一八”算起,中国抵抗日寇14年之久,“抗俘”绝不低于100万。这些战士的被俘有多种情境。 


    因为这些照片多数发表在战时的日本杂志上,配有简要的文字说明,我们可以大体明了当时发生了什么样的状况。
 

    当时的敌我对比是,我方的实力远不如日寇:国力不如人,武器装备不如人,兵力不如人,训练不如人,可以拼一拼的只有血肉之躯。有幅照片背景是华北平原,被俘的战斗人员有人戴钢盔持步枪,有的戴斗笠拿砍刀,年纪明显参差不齐,这样的“乌合之众”猝然遭遇强敌的“铁壁合围”,有些人被俘太正常了。另有一张注明是,1939年长沙大会战期间,在湖南岳州被日军俘虏的三个小战士,他们被用绳子串连着押送,他们本来还在跳绳或爬索玩的年龄,却要与训练有素的鬼子兵对垒。我方的正规军又如何?众所周知的上海淞沪之战中死守四行仓库的国军谢晋元团“八百壮士”(实为423人),弹尽粮绝之后有些人被俘了,被日军分别押往各地做劳工。他们因此就不是抗敌的壮士和功臣了吗? 


    事实上不少人是英勇搏斗到力竭被擒。有张照片注明是1932年1月28日晚,画面是一群持枪鬼子兵和3个戴礼帽的敌人,逮住了我方一个便衣男子,他的双眼被蒙,嘴角和胸前衣衫上都有血痕。可以想见他是怎样落入敌手的。有两张鬼子兵羞辱中国战俘的:一张注明是在厦门本瓶山,一群鬼子兵给一个俘虏头上歪戴德式钢盔,脖子上不伦不类斜挂一枝长枪;另一张则是,十几个全副武装的日军嬉笑着,在围观一个“抗俘”狼吞虎咽,旁注说,十日没吃东西的“支那兵”得到我方食物后,“状如饿鬼”地在进食! 


    还有一些情况是,被俘者根本来不及拼搏或自尽。查看我在馆里拍下照片,有一张是一个伤残的飞行员,有一张是一群缺胳膊少腿的伤员,还有一张是一群女卫生兵(护士),他们显然是在来不及撤退的战时诊疗所被俘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抗辩,战俘,中国抗辩 战俘 中国
下一篇:鲁迅绝笔信亮相广州 日文写成笔迹潦草(1)||上一篇:孔祥熙掌控蒋介石政府财政11年 财富由来仍是迷(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