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张恨水与三十年代名伶(1)

编辑:Jina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张恨水情归何处》(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宋海东曾拜访过张恨水的几十位家人、乡邻及其研究者,实地访问了张恨水生活过的多个地方,得到大量第一手资料及照片,使得该书不同于目前已出版的诸多张恨水传记,一些照片也系首次公开发表。

绝代神交——梅兰芳


民国小说大师张恨水笔下与梅兰芳有关的文字俯拾皆是。大体上讲,他对梅兰芳表演艺术并不垂青,对梅先生的人格品行,倒是服膺心折。

目前所见到的张恨水最早谈及梅兰芳的文字,是在1919年发表的短篇荒诞小说《真假宝玉》中。小说里的人物贾宝玉和芳官对民国初年戏剧舞台上扮演林黛玉的演艺明星进行了评点,欧阳予倩、周信芳、碧云霞等名角都属于被讥讽之列,倒是梅兰芳赢得了“宝哥哥”的好评:“原来是男人。要是一个妹妹,我也喜欢了。”看起来,张恨水是认可梅兰芳的俊美扮相的,至于梅兰芳的“唱念做打”功夫,小说里一个字都没提。

7年后,在长篇小说《春明外史》第35回里,张恨水用书中人物的嘴,再次侃梅兰芳。

南方人到北京来,的确都有这种情形(注:指急于欣赏梅兰芳的表演)。可是北京会听戏的,可并不欢迎他……北京冬天是极冷的,家家少不了火炉。平常的人家,就是用一种白泥巴炉子,把煤球放在里面烧。小户人家,就算不是冬天,平常煮饭烧水,也是用白炉子,不值钱可以想见。那年冬天回南,到一个时髦人家里去,他客厅上摆着这样一个白炉子,特制了一个白铜架子架起来,里面烧了几节红炭,以为很时髦,说这叫天津炉子。我那时好笑得了不得。南方人把梅兰芳当作天仙看,大概也是把天津炉子当宝贝一样了。

这段话好刻薄,简直把梅派表演艺术贬低到了极点。

报纸上张恨水所发表的“豆腐块”谈及梅兰芳的篇章,上世纪20年代也有很多,但除去夸奖唱段念白遣词如何典雅,就是咏赞场面设计怎么新颖、怎么革除了旧戏中的一些老毛病,全属于编剧、导演们的功绩,关梅兰芳何事?

直到1929年12月15日,我们才在《世界日报》上看到张恨水的大作《关于〈霸王别姬〉》。《霸王别姬》中梅兰芳的表演给张恨水的感觉无疑好极了,不惜用“婉转依人”、“令人回肠荡气”等词句来形容。文章里面,张恨水还介绍他为了瞧这出戏,大破悭囊,花费10块大洋两度进入西单剧场,并言如有相当的机会,可以再掏5元钱听第三遍。然而,他倾倒于舞台上的梅兰芳的记录,仅此一回。

张恨水对生活中的梅兰芳则是截然相反的态度。长篇章回小说《斯人记》创作于1930年,张恨水在书中用相当纪实的手法将梅兰芳及他的夫人福芝芳作为重要角色展示给读者。小说内的梅兰芳被易名叫“华小兰”,尽乎一个完人的形象。他是一位“美男子”,“为人和气,真有点西洋人文明风味”,“挣这些个钱,不嫖不赌”……粉墨场上,梅兰芳显然可以算做洁身自好的人中龙凤。

抗战中梅兰芳在沪蓄须闭门不出的故事流传广泛。利用重庆《新民报》,张恨水曾经对此大力歌颂,说梅兰芳放弃艺术事业,告别了舞台,靠典当过日子,坚决不趋奉敌伪,评价“梅与读破万卷书的周作人相比那真有天壤之别”,指出他的行为提供给沦陷区民众一种启示:“正气与公道,一般的皆在人间。”在张恨水此时的眼睛里,梅老板已经是位民族英雄。

 1958年,梅兰芳在京演出。张恨水的公子张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托人买回一张戏票,送给戏迷父亲去饱饱眼福。张恨水却没有接票,只道:“让家里人去吧。”张伍大感意外,解释道:“这票可是我特意给您买的。”张恨水点点头,解释道:“梅兰芳已经是60多岁的老头子了,再演小姑娘恐怕是不适宜的,我要留一个美好的梅兰芳在脑子里,所以就不要看了。”

“张片”主演——胡蝶

1931年9月,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啼笑因缘》、《落霞孤鹜》及《自由之花》等影片的外景队同时抵达北平。正式在北平开拍前,明星公司将一位贵宾请到外景队驻地,与演职员工见面。他便是张恨水。

这一日,张恨水身着一件宽大的长衫,活脱脱一副旧文人模样,处于一群艳装男女间,反差强烈。当时的“电影皇后”胡蝶是前面提及的3部影片的主要演员,当时也在场。她对张恨水的头一眼印象是,他有点儿像《啼笑因缘》中那位文质彬彬的男主人公樊家树。

张恨水与众人握过手,便开始和大家座谈。《啼笑因缘》、《落霞孤鹜》这两部片子都是根据他的同名原著改编的,他将这两部长篇小说向演职人员作了全方位的介绍,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沈凤喜和落霞的原型更是他讲述的重点。而胡蝶便是沈凤喜和落霞的扮演者,作家的这番介绍对她的帮助显然最大。

 会见中,大家还留下了合影。这帧有几分滑稽的相片曾被附录在三友书社再版的《啼笑因缘》中。

不久,张恨水在《影戏年鉴》上发表了对胡蝶的印象。张恨水说胡蝶为人落落大方,一洗儿女之态。胡蝶属于精明练达之人,深沉、机警、爽利兼备,拿她和红楼人物比拟,乃十之五六若宝钗,十之二三若袭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胡蝶也深感这次座谈收益良多,“帮助我了解了我扮演的人物的生活环境、思想、出身、兴趣爱好,就更容易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塑造成功的舞台人物创造条件。”

会面后第二天,外景队成员如期来到中山公园。《啼笑因缘》、《落霞孤鹜》和《自由之花》在该园均有镜头,而“女一号”全是胡蝶,忙得她团团转,光服装就换了好几套,好不容易有一点空闲,还得抢背台词(《啼笑因缘》为部分有声片)。接下来的几天,外景队又辗转于北海、颐和园、西山等地。胡蝶觉得特别累、特别辛苦,同时又觉得身上汹涌着从未有过的创作热情。据悉,张恨水随后又专程去了3次西山,为胡蝶讲解女主角的一些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

 倘若说胡蝶在以往所拍各片内,多少是以花容月貌取胜的话,《啼笑因缘》就完全是依仗其实力。她在剧中一人饰两个性格、地位相差悬殊的角色,何丽娜为富家小姐,风流靓丽又不失温柔体贴;沈凤喜系一卖唱女,俏美伶俐,小家子气十足。胡蝶使两个角色丝毫不混淆,动作表情,俱恰到好处,为她赢得空前的声誉,连张恨水看过后,都坦诚地讲:“演员很相称。”

《啼笑因缘》共6集,是部罕见的“电影连续剧”,加上同时上映的《落霞孤鹜》,影坛掀起了一阵“张片热”;后来,胡蝶又主演了根据张恨水著作改编的《满江红》等剧,成为“张片”的当家“花旦”。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名伶,三十年,张恨水名伶 三十年 张恨水
下一篇:华国锋的历史功绩(1)||上一篇:数风流人物:毛泽东与邓小平六大共同点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