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惧色的反抗意志
在这些展出的“抗俘”照片里,有许多幅是我方的便衣人员。他们的坚贞不屈令人肃然起敬。有名有姓的便衣是两位女子。一个叫成本华,20岁,属于“敌后武工队”那样的战士,农家冬棉装,只有腰间束的一根童子军的制式皮带把她与普通村姑区别开来。她是在坚守(安徽)和县县城时被捕的,日方摄影者为她拍了两张照,都是双手交叉护胸而立,面带视死如归的笑容;城墙边坐着四个鬼子兵做背景的那一张尤其英气逼人———樊建川用这个女“抗俘”的剪影做了抗俘馆出口处的浮雕。另一个女“抗俘”叫魏文全,她是在留下镇与日军“野副”部队作战时被捕的。25岁的她,就是用今天的标准看也是大美人,但她是便衣队长,有一双大骨节的发射驳壳枪子弹的手。她身穿印着“5”号的囚衣,冷冷地侧目看着给她拍照的敌方记者。
“抗俘”中有些人毫无惧色地表现着自己的反抗意志。一张被俘东北便衣群像中,靠右的一个双眼瞠视;一张摄于上海的被绑在电线杆上的两个便衣,年青英俊的那一个剑眉倒竖,怒目而视;还有一张是被绑在电线杆底座部分而坐在地上的年轻便衣,他在努力挺直自己的腰杆。最令人称奇的是,武汉会战中被俘的一个小战士,满脸稚气,双手被反绑,却挑战性地昂头逼视着一群荷枪实弹站立的高他一截的鬼子兵中他对面的那一个,好像要用目光射杀敌人,又好像在玩比眼力“斗狠”的儿童游戏。
当然,“抗俘”们的表情不会千人一面。少尉罗瑛君被俘后,在敌方为他拍照时,挺拔身子,紧系风纪扣,神色镇定,努力维护着中国军人的尊严。被日军围困而落败的马占山麾下的第一旅参谋长胡云泉,被一大群鬼子官兵围着拍照留念,他双眉紧锁屈辱感写在脸上。而国军第68师王姓的少将参谋长,不愿抬头被拍照,帽檐低压,有伤痕的右手夹着纸烟,其状之苦恼、屈辱和沮丧,令人看了难过。设身处地想一想,换了我们是他会如何呢?
他们如此对待战俘
日本鬼子是尊敬那些战死的中国军人的。以前听说过鬼子兵追击狼牙山五壮士,见他们弹尽跳崖,便向崖下行军礼。这回在“抗俘”馆看到有组照片是:日军修了一座“中华民国无名战士之墓”,允许中国战俘跪在墓前合掌祭奠,而日军士兵则列队肃立,左手举枪右手行军礼,向那些阵亡的中国士兵致敬。你可以说这是惺惺相惜,也可以说是同一文化传统,“不成功便成仁”。日本军人的道德信条“玉碎”一词,显然就是中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缩略。这其实是前现代的“忠君报国”绝对高于个人生命的道德观念,是统御臣民的洗脑的价值标准。今天我们还能信奉这种古老的君国至上的价值观吗?
为写这篇文章在查相关战俘营资料时,我看到两张照片:一张是1945年8月,获胜的麦克阿瑟上将,一只手臂拥抱着英方的帕西瓦尔中将,另一只拥抱着美方的温赖特中将;而两位中将都是战俘,前者在新加坡城水源被日军切断后,率领13万英军向不足自己一半人数的日军投降了;后者在菲律宾马尼拉湾科雷希多岛被日军攻陷后率部队投降。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对他俩却没有半点轻慢之心,有的只是对他俩在战俘营饱受折磨的同情,也许还有作为太平洋战区最高长官的自责。另一张是,9月2日盟军在密苏里战舰上举行受降仪式,麦克阿瑟坐下签字时,特意让两位中将站在他的身后。胜利结晶的果实中本来就有这些不幸的战俘的血和泪。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抗辩,战俘,中国抗辩 战俘 中国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在这些展出的“抗俘”照片里,有许多幅是我方的便衣人员。他们的坚贞不屈令人肃然起敬。有名有姓的便衣是两位女子。一个叫成本华,20岁,属于“敌后武工队”那样的战士,农家冬棉装,只有腰间束的一根童子军的制式皮带把她与普通村姑区别开来。她是在坚守(安徽)和县县城时被捕的,日方摄影者为她拍了两张照,都是双手交叉护胸而立,面带视死如归的笑容;城墙边坐着四个鬼子兵做背景的那一张尤其英气逼人———樊建川用这个女“抗俘”的剪影做了抗俘馆出口处的浮雕。另一个女“抗俘”叫魏文全,她是在留下镇与日军“野副”部队作战时被捕的。25岁的她,就是用今天的标准看也是大美人,但她是便衣队长,有一双大骨节的发射驳壳枪子弹的手。她身穿印着“5”号的囚衣,冷冷地侧目看着给她拍照的敌方记者。
“抗俘”中有些人毫无惧色地表现着自己的反抗意志。一张被俘东北便衣群像中,靠右的一个双眼瞠视;一张摄于上海的被绑在电线杆上的两个便衣,年青英俊的那一个剑眉倒竖,怒目而视;还有一张是被绑在电线杆底座部分而坐在地上的年轻便衣,他在努力挺直自己的腰杆。最令人称奇的是,武汉会战中被俘的一个小战士,满脸稚气,双手被反绑,却挑战性地昂头逼视着一群荷枪实弹站立的高他一截的鬼子兵中他对面的那一个,好像要用目光射杀敌人,又好像在玩比眼力“斗狠”的儿童游戏。
当然,“抗俘”们的表情不会千人一面。少尉罗瑛君被俘后,在敌方为他拍照时,挺拔身子,紧系风纪扣,神色镇定,努力维护着中国军人的尊严。被日军围困而落败的马占山麾下的第一旅参谋长胡云泉,被一大群鬼子官兵围着拍照留念,他双眉紧锁屈辱感写在脸上。而国军第68师王姓的少将参谋长,不愿抬头被拍照,帽檐低压,有伤痕的右手夹着纸烟,其状之苦恼、屈辱和沮丧,令人看了难过。设身处地想一想,换了我们是他会如何呢?
他们如此对待战俘
日本鬼子是尊敬那些战死的中国军人的。以前听说过鬼子兵追击狼牙山五壮士,见他们弹尽跳崖,便向崖下行军礼。这回在“抗俘”馆看到有组照片是:日军修了一座“中华民国无名战士之墓”,允许中国战俘跪在墓前合掌祭奠,而日军士兵则列队肃立,左手举枪右手行军礼,向那些阵亡的中国士兵致敬。你可以说这是惺惺相惜,也可以说是同一文化传统,“不成功便成仁”。日本军人的道德信条“玉碎”一词,显然就是中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缩略。这其实是前现代的“忠君报国”绝对高于个人生命的道德观念,是统御臣民的洗脑的价值标准。今天我们还能信奉这种古老的君国至上的价值观吗?
为写这篇文章在查相关战俘营资料时,我看到两张照片:一张是1945年8月,获胜的麦克阿瑟上将,一只手臂拥抱着英方的帕西瓦尔中将,另一只拥抱着美方的温赖特中将;而两位中将都是战俘,前者在新加坡城水源被日军切断后,率领13万英军向不足自己一半人数的日军投降了;后者在菲律宾马尼拉湾科雷希多岛被日军攻陷后率部队投降。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对他俩却没有半点轻慢之心,有的只是对他俩在战俘营饱受折磨的同情,也许还有作为太平洋战区最高长官的自责。另一张是,9月2日盟军在密苏里战舰上举行受降仪式,麦克阿瑟坐下签字时,特意让两位中将站在他的身后。胜利结晶的果实中本来就有这些不幸的战俘的血和泪。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抗辩,战俘,中国抗辩 战俘 中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姜太公:中国最早的货币专家(2)||上一篇:中国远征军先锋:戴安澜将军以身殉国"马革裹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