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台湾、东南亚诸国,稠居着五六千万闽南人,他们酷爱泉州南音,组建过诸多南音“郎君”社团,社团成员(亦称南音弦友)唱奏泉州南音并供奉“郎君大仙”,古往今来形成不可分割的音乐文化现象。那么,“郎君大仙”从何而来呢?据考证:“郎君大仙”真名孟昶,初名仁赞,字保元,公元919年生965年卒,乃五代时后蜀国君,居国都锦城(四川成都)而执政。孟昶其人“美丰仪,喜猎,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其妃徐慧妃“才色俱佳、尤长於宫词”誉称“花蕊夫人”。公元965年宋兵入川,蜀亡,孟昶携花蕊夫人赴汴京见宋太祖,被封为秦国公,七日而卒。宋太祖闻“花蕊夫人”才色俱佳,命居玉真宫,纳之。“花蕊夫人”虽从宋太祖,心仍思念前夫孟昶而不敢说,于是她私绘像祠奉之,又怕太祖知情,就多佯言于众曰:“奉此神者,多子”。有一次宋太祖刚好听见了问之:“此何神耶?”夫人巧妙回答:“此神张仙,奉者得子”。太祖听了忙焚香拜祝,传闻后果生子。宋太祖大喜,敕封此神为“郎君大仙”,特赐春秋二祭。
四川成都的孟昶,为何能成为远在福建泉州的南音始祖,被弦友们代代供奉为“郎君大仙”呢?南音史无记载,清8226;吴任臣的《十国春秋》有一段话可先说明孟昶治蜀的历史背景:“史言后主朝宋时,自二江至眉州,万民拥道痛哭,恸绝者凡数百人,后主亦掩面而泣。藉非慈惠素著,亦何以深入人心如此哉?跡其先平行事,劝农恤刑,肇兴文教,孜孜求治,与民休息,要未必如王衍荒淫之甚也。独是用匪其人,坐致沦丧,所由与前蜀之灭亡有异矣。”显然,孟昶深得人心受万民拥戴,自然形成了民间奉拜的偶象基础,泉州南音和孟昶可能就“有缘千里来相会”了。
据考:孟昶“尤工声曲”花蕊夫人“尤长於宫词”,两人合创音乐自成一体并流传江南,可能是南音的初始雏形。何昌林《福建南音源流试探》:孟昶在帝位时,让赵崇祚整理出版的《花间集》,是唯一传世的燕乐歌词集,可见孟昶是燕乐的倡导者。南音的前期基础是燕乐,倡导燕乐的孟昶自然被推崇为南音始祖。再据彭松涛《谈南音的历史》考证:“花蕊夫人”私绘像拜孟昶,宋太祖敕封此神为“郎君大仙”并赐春秋二祭的消息传入泉州。泉州文人学士知内情,大家都是前唐旧臣民,为怀旧又想避抄斩,就假借宋太祖圣意奉拜“郎君大仙”,唱唐燕乐《花间集》调和孟昶遗曲自然成合法化,悲悲凄凄渐渐地形成了泉州南音。而春秋二祭伴随泉州南音从宋至今千年延续下来,“郎君大仙”孟昶就被南音弦友誉为“郎君先师”“郎君祖师”“郎君大师”等始祖美称,唱奏南音就被奉尊为“郎君乐(读yuè)”(意思为郎君创始的音乐)。就这样,孟昶从四川成都入宋成仙,然后仙风远驾福建,成为泉州南音的始祖。
南音从泉州传向海内外,区域复盖东南亚,会听唱南音的闽南语区人口超过五千万,祖籍四川的“郎君大仙”伴随着泉州南音走陆越海,分布于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厦门、漳州有供奉“郎君大仙”的南音社团超过一百供位,台湾、香港、澳门超过五十供位,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日本、韩国、等海外诸国超过七十供位。
在内陆,迄今发现最早供奉“郎君大仙”的南音社团,是1632年成立至今的晋江深沪“沪江御宾南音社”(古名:沪江郎君社,由泉州城内南音师傅传授)。康熙年间,沪江郎君社的吴志与泉州、安溪等地五人进京为皇帝献奏南音,被赐称“御前清客、五少芳贤”,该社团因此改称“沪江御宾社”,于是红红火火地传承泉州南音并供奉“郎君大仙”延续春秋二祭。
历史悠久保存至今的供位还有福建东山县的“御乐轩”南音社团,该社团厅堂里供奉着“郎君大仙”神龛,每年春秋二祭,南音弦友们汇祭、百姓求生子者拜祝,据考证该南音社团1762年成立,由泉州南音师傅来此传授并立馆,延续至今二百四十二年仍然兴旺。在海外,据不完全考证,立社拜“郎君大仙”的南音社团,最早的供位是菲律宾“金兰郎君社”,于1817年成立,随南音活动年年奉拜“郎君大仙”至今。影响力强又历史悠久的是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1820年成立,至今186年仍然兴旺活动,每年春秋二祭,其中的秋祭是农历八月十二日为“郎君大仙”升天日,最隆重。在台湾,南音社团拜“郎君大仙”,活动形式延仿泉州清末礼仪,弦友们身穿清朝礼服,春祭三、四月,秋祭八、九月,祭日自选下午五点开祭(据说“郎君”仙逝于酉时,约下午五点),但逢农历八月十二日又祭“郎君大仙”升天日,叫“郎君祭”;平时南音收徒须拜“郎君大仙”,叫拜“郎君爷”,文化习俗仍然延仿泉州古礼仪。在海内外,南音弦友们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都祭拜“郎君大仙”,唱奏《金炉宝篆》等专用南曲给祖师爷听,除排练平常不唱《金炉宝篆》。
闽南语有泉州腔、厦门腔、漳州腔,但“郎君祭”唱南曲统一用泉州话,海内外均同。用泉州话唱南曲,叫泉腔南音,是弦友们共认的标准。有趣的是:孟昶是四川成都人,“郎君大仙”的造型也是蜀后主形象,可拜仙文化却是泉州音乐民俗,海内外均同。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后主,郎君,始祖,千古,风流,大仙后主 郎君 始祖 千古 风流 大仙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四川成都的孟昶,为何能成为远在福建泉州的南音始祖,被弦友们代代供奉为“郎君大仙”呢?南音史无记载,清8226;吴任臣的《十国春秋》有一段话可先说明孟昶治蜀的历史背景:“史言后主朝宋时,自二江至眉州,万民拥道痛哭,恸绝者凡数百人,后主亦掩面而泣。藉非慈惠素著,亦何以深入人心如此哉?跡其先平行事,劝农恤刑,肇兴文教,孜孜求治,与民休息,要未必如王衍荒淫之甚也。独是用匪其人,坐致沦丧,所由与前蜀之灭亡有异矣。”显然,孟昶深得人心受万民拥戴,自然形成了民间奉拜的偶象基础,泉州南音和孟昶可能就“有缘千里来相会”了。
据考:孟昶“尤工声曲”花蕊夫人“尤长於宫词”,两人合创音乐自成一体并流传江南,可能是南音的初始雏形。何昌林《福建南音源流试探》:孟昶在帝位时,让赵崇祚整理出版的《花间集》,是唯一传世的燕乐歌词集,可见孟昶是燕乐的倡导者。南音的前期基础是燕乐,倡导燕乐的孟昶自然被推崇为南音始祖。再据彭松涛《谈南音的历史》考证:“花蕊夫人”私绘像拜孟昶,宋太祖敕封此神为“郎君大仙”并赐春秋二祭的消息传入泉州。泉州文人学士知内情,大家都是前唐旧臣民,为怀旧又想避抄斩,就假借宋太祖圣意奉拜“郎君大仙”,唱唐燕乐《花间集》调和孟昶遗曲自然成合法化,悲悲凄凄渐渐地形成了泉州南音。而春秋二祭伴随泉州南音从宋至今千年延续下来,“郎君大仙”孟昶就被南音弦友誉为“郎君先师”“郎君祖师”“郎君大师”等始祖美称,唱奏南音就被奉尊为“郎君乐(读yuè)”(意思为郎君创始的音乐)。就这样,孟昶从四川成都入宋成仙,然后仙风远驾福建,成为泉州南音的始祖。
南音从泉州传向海内外,区域复盖东南亚,会听唱南音的闽南语区人口超过五千万,祖籍四川的“郎君大仙”伴随着泉州南音走陆越海,分布于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厦门、漳州有供奉“郎君大仙”的南音社团超过一百供位,台湾、香港、澳门超过五十供位,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日本、韩国、等海外诸国超过七十供位。
在内陆,迄今发现最早供奉“郎君大仙”的南音社团,是1632年成立至今的晋江深沪“沪江御宾南音社”(古名:沪江郎君社,由泉州城内南音师傅传授)。康熙年间,沪江郎君社的吴志与泉州、安溪等地五人进京为皇帝献奏南音,被赐称“御前清客、五少芳贤”,该社团因此改称“沪江御宾社”,于是红红火火地传承泉州南音并供奉“郎君大仙”延续春秋二祭。
历史悠久保存至今的供位还有福建东山县的“御乐轩”南音社团,该社团厅堂里供奉着“郎君大仙”神龛,每年春秋二祭,南音弦友们汇祭、百姓求生子者拜祝,据考证该南音社团1762年成立,由泉州南音师傅来此传授并立馆,延续至今二百四十二年仍然兴旺。在海外,据不完全考证,立社拜“郎君大仙”的南音社团,最早的供位是菲律宾“金兰郎君社”,于1817年成立,随南音活动年年奉拜“郎君大仙”至今。影响力强又历史悠久的是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1820年成立,至今186年仍然兴旺活动,每年春秋二祭,其中的秋祭是农历八月十二日为“郎君大仙”升天日,最隆重。在台湾,南音社团拜“郎君大仙”,活动形式延仿泉州清末礼仪,弦友们身穿清朝礼服,春祭三、四月,秋祭八、九月,祭日自选下午五点开祭(据说“郎君”仙逝于酉时,约下午五点),但逢农历八月十二日又祭“郎君大仙”升天日,叫“郎君祭”;平时南音收徒须拜“郎君大仙”,叫拜“郎君爷”,文化习俗仍然延仿泉州古礼仪。在海内外,南音弦友们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都祭拜“郎君大仙”,唱奏《金炉宝篆》等专用南曲给祖师爷听,除排练平常不唱《金炉宝篆》。
闽南语有泉州腔、厦门腔、漳州腔,但“郎君祭”唱南曲统一用泉州话,海内外均同。用泉州话唱南曲,叫泉腔南音,是弦友们共认的标准。有趣的是:孟昶是四川成都人,“郎君大仙”的造型也是蜀后主形象,可拜仙文化却是泉州音乐民俗,海内外均同。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后主,郎君,始祖,千古,风流,大仙后主 郎君 始祖 千古 风流 大仙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