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吴三桂的信:为何冲冠一怒

编辑:秋痕 来源:星岛环球网
 


“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冲冠一怒究竟是为了红颜还是为了父亲?向来有争议。吴三桂与李自成翻脸,闯军进京后,吴三桂在十天内给父亲吴襄写了六封信,作者刀尔登根据这些信件内容,在《北京晚报》著文给我们详解吴三桂究竟为何冲冠一怒…… 

  吴三桂与李自成翻脸时,给见拘在北京的父亲吴襄写了一封“绝义书”,指责吴襄“隐忍偷生,甘心非义,既无孝宽御寇之才,复愧平原骂贼之勇。夫元直荏苒,为母罪人,王陵、赵苞二公,并著英烈……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哉?” 

  韦孝宽是北朝时的名将,平原指的是三国时的祢衡。信中提到的另几个人,徐庶为了母亲弃刘投曹,王陵、赵苞则相反。项羽将王陵的母亲请到军中,想把王陵招来,王母则暗托使者告诉王陵不要以己为意。赵苞守郡,鲜卑人捉到他的母亲,推到军前,赵苞认为为臣之义,不得顾私恩,拒绝鲜卑人的要挟。 

  人一多,时间一长,什么样的典型都不会少,不论做什么事,总不愁找不到先例,以给自己开脱。只是“大义灭亲”这种事,做则不妨,但调子一定要唱准,该哭就要哭,该呕血就要呕血,而且,只能以大义为辞,怎么好以灭亲为期?信虽是记室写的,但必定句句是吴三桂(见图)的授意,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父亲身上,难免枭獍之讥,丑话说在前面,可谓殊不知体。 

  人或问,吴三桂连老父都可以不顾,怎么会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呢?其实,吴三桂决意兴兵时,更是顾不得陈圆圆了。事后吴襄全家都被处死,陈圆圆能活下来,只因为那时她已不被当成吴家的人。吴三桂本来是决定投降李自成的,从山海关率兵南来,走到沙河驿(在今河北迁安),遇到从北京逃出的家人,证实了他以前风闻的一些消息——“家里还好吧?”“依法没收了。”“我父没事吧?”“依法逮捕了。”“那个人(陈圆圆)呢?”“依法夺去了。” 

  三问三答后,吴三桂暴跳如雷,立刻北返,决意与李闯为敌。他的愤怒并非全为陈圆圆,不过,陈圆圆也确实是他的心爱之人。闯军进京后,吴三桂在十天内给吴襄写了六封信,信信提到陈圆圆,超过对父亲的关心。 

  第一信劝吴襄出逃,“并祈告知陈妾,儿身甚强,嘱伊耐心”。第二信让吴襄归降自保,并打听“陈妾安否,甚为念”。吴襄曾有意让陈圆圆骑马自投山海关,吴三桂听说,在第三信中发急道:“如此轻年小女,岂可放令出门?父亲何以失策至此?儿已退兵至关,预备来降,唯此事实不放心。”

  吴三桂一怒北归,并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唯恐传闻失实,他又给吴襄写了两信。这第四信最长,不妨全文录之: 

  “前日探报,陈妾被刘宗敏掠去,呜呼哀哉,今生不能复见。初不料父亲失算至此。昨乘贼不备,攻破山海关,一面已向清国借兵,本拟长驱宜入,深恐陈妾或已回家,或刘宗敏知系儿妾,并未奸杀,以招儿降。一经进兵,反无生理,故飞禀问讯。” 

  是此时犹存幻想。又得吴襄来信,称陈圆圆无恙,但吴三桂此时知道吴襄不能自主,信中的话全不可信,又发第五信,索要陈圆圆无恙的证据,“但求将陈妾、太子两人送来,立刻降顺”。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吴三桂,冲冠一怒吴三桂 冲冠一怒
下一篇: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78年小岗村搞大包干(7)||上一篇: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1978年小岗村搞大包干(4)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