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发:懵懂岁月的文化记忆
30年前,中国内地的文化领域一片废墟,30年后,中国的文化发展已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踪。
走得太快,人容易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多少人已经忘记了,当年的自己曾因为什么而心怀感动,而泪流满面。我们试图去寻找30年前最早萌出的那颗嫩芽,希望能借此找回那个被遗落的带着最初梦想的行囊……
她的歌声从海峡对岸传来,成为那个压抑的政治环境下的第一缕温柔
邓丽君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法绕过的名字。30年前,中国内地的文化领域一片废墟,她的歌声从海峡对岸传来,成为那个政治环境下第一缕温柔,人们私下播放、翻录,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悄然影响了不止一代人。
真实的邓丽君
“邓丽君一直知道自己在大陆很红,她不是不愿意来大陆,可各种机缘巧合没有来成,前半段和后半段各有原因。”管伟华坐在北京自己开设的酒吧里一边喝着红酒一边说,“我和邓丽君的点点滴滴太多了。”
管伟华是新加坡人,邓丽君出道时的经纪人,后来和邓家交往甚密。邓丽君一生拍摄过两部电影,1969年的《谢谢总经理》和第二年的《歌迷小姐》。管伟华因为前一部电影发现了邓丽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经常带一些艺人到东南亚演出。
他通过朋友关系找到邓丽君的母亲谈合约。“我和邓妈妈一会就谈好了。邓丽君那时候才十几岁,非要拉着我教她学游泳。”管伟华说和邓妈的合约是每天100美金,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费用了。但到越南之后,管伟华发现,自己每月的收入达到1.5万美元。于是他再次找到邓丽君的母亲,告知实情,他把钱交给邓妈妈,让对方负担自己的费用,自己只拿百分之十的佣金。也是那一次,管伟华赢得了邓家的信任,从此交往下来。
从那之后,邓丽君的收入可以达到一个月一万美金。而在那之前,邓丽君的生活并非富裕阶层,她出生在台湾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曾举家迁移数次,期间学习过芭蕾,因小学时表现出的音乐天赋而接受音乐启蒙。1967年,邓丽君因为演艺事业从女中休学。
在管伟华眼中,邓丽君有和大多数艺人不一样的一面。“可能是因为受过苦难,她家里没什么钱。所以她从来不争名利的。我们就像兄妹一样,所以有什么演出我都带着她去,东南亚各国都去,每次都是邓丽君是核心。”管伟华说。
之后邓丽君星途灿烂,唱片,演唱会,获奖无数,红遍东南亚各地。1973年,日本唱片公司邀请其到日发展,邓丽君的母亲找到管伟华商议。“她没念过什么书,虽然当时已经很红,只有日本可以把她包装得更好,我觉得那边三年的合约很稳定,就说去吧。”管伟华说。
这一决定成为邓丽君演艺生涯的重要转折,之后,她推出了那首著名的《空港》,从此更加如日中天。
1979年,邓丽君曝出假护照风波,成为她人生又一次的转折,客观上也由此与大陆歌迷无缘相见,这是后话。
台海“心理战”并非专选邓丽君
1978年左右,一些爱好音乐的年轻人开始互相翻录邓丽君的磁带。那时候没人知道这个有着甜美歌声的女人是谁,他们只是在习惯了样板戏的激昂之后,突然发觉音乐原来还可以如此美妙。很快,邓丽君的歌声通过地下的方式在年轻人中迅速流传开来,先是翻录磁带、盗版磁带,然后是翻唱集锦。敏感的大学生们对于邓丽君歌曲尤其狂热,当年的校园里经常出现有关邓丽君的讨论。
伴随着音乐的流行,批判也逐渐开始。1979年,针对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曲和以李谷一的《乡恋》为代表的大陆流行歌曲因在大城市里广受欢迎,一些老音乐人为此特意召开了一次“西山会议”,邓丽君的歌曲被定性为“黄色歌曲”和“靡靡之音”,从此全面被禁。
从那之后,这个带有典型意识形态的词语成为了邓丽君在大陆的标签。
禁令甚至进一步助长了邓丽君的流行,80年代开始,邓丽君的歌曲已经传遍大陆,虽然官方媒体从未播放过。
这些歌曲传入大陆的确切源头已经无法考证,有的是从南方带来磁带,也有人用短波通过电台收听台湾的广播。
何群(化名)在80年代是福建广播电台文艺部的书记,他对《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回忆说,“福建这边可以听到台湾广播。那时候很多人都喜欢听邓丽君的歌曲,大街上也都在放。当时广电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口头通知,不得在节目里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是没有书面文件。”
何群是音乐学院科班出身,他那时也喜欢邓丽君的音乐,现在他家里还有很多保存下来的邓丽君的卡带。“当时省委宣传部的领导问我对于邓丽君音乐的看法,我说上边不让宣传,我们就不播,我也不允许编辑播。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些歌没什么问题,不是"黄色的""肉麻的",也没有政治反动的东西。”何群说,他那时也听到有人说,“台湾播放邓丽君是对于大陆的心理战,要软化大陆斗志”之类的传言。“但是大家也没觉得听了她的音乐就不想解放台湾了。当时对于台湾电台的新闻有干扰,但是邓丽君的音乐还是可以听到。”
那时台湾通过电台向大陆播放邓丽君的歌曲,福建电台则在平日对台湾播放传统南音和家乡音乐,在国庆之类的重要日子时就播放一些激昂的管乐。“也不是进行什么攻势,就是鼓舞斗志吧。”何群说。而那些传统的福建南音竟然引来了来自台湾听众的来信,感慨大陆的变化。
台湾也并非特意选择邓丽君通过广播对大陆进行心理战。当年台湾中广电台的资深主持人陶晓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台湾(是由)当时的中央广播电台对大陆播音。没有音乐不成节目,他们也只是挑选了当时的红歌手而已,邓丽君很红,并非故意选择的。”和邓丽君同时代歌手的歌也都在电台中播放。只不过因为邓的歌曲生活味道浓厚,更被大陆听众接受而已。
关键字: 内容标签:而至,悄然,记忆,真实,传奇,文化,邓丽君而至 悄然 记忆 真实 传奇 文化 邓丽君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明清时期福建"性"开放||上一篇:张爱玲姑姑将"剩女"做到极致 比惜春还受伤(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