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诤(左)、刘寅(右),中国工农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开创者,也是红中社电台的领导人。中为王子纲,1932年在鄂豫皖苏区抄收过红中社新闻。

1931年11月7日,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创建。1935年迁往陕北。1937年在延安改为现名。1949年迁到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
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最早创始于1931年,1937年1月更名为新华通讯社,成为抗日战争中的战斗号角。
从“红中社”到新华社
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通讯社,最早创始于1931年。这年春天,由当时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闻天领导,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工人通讯社,对外曾挂过时间通讯社的牌子。在第一次反“围剿”的战斗中,先后缴获了张辉瓒和谭道源的一部半十五瓦电台及几名报务员,成立了以王诤、冯文彬为首的第一个红色电台,主要是抄收国民党中央的新闻电讯及国民党内部通报,供领导机关参考。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又缴获了国民党公秉藩师的十五瓦指挥电台,设立电台的基础逐渐成熟。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正式建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对外播发新闻的呼号是CSR(CHINESE SOVIET RADIO),即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的缩写。主要任务是:播发新闻,红军革命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的消息,上海和各革命根据地都可以抄收到。同时还抄收国内外新闻。它最初播发的新闻就是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当时的领导人是周以栗,周以栗积劳成疾后,由王观澜接任。
1933年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张闻天为书记,直接掌握党的新闻工作。1936年12月,红军长征到陕北,中央决定秦邦宪兼任红中社社长后,立即召开了工作会议,决定由廖承志负责国外电讯部分,向仲华负责《红色中华报》。
西安事变发生后,秦邦宪来到西安,决定成立红中社西安分社,由李一氓负责。1937年1月,中央从保安迁往延安,红中社也随之迁往延安。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于1月25日将红中社更名为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
1941年11月,新华社社长向仲华因工作调动,党中央决定由秦邦宪(博古)兼任新华社社长,吴文焘担任副社长。新华社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成就,动员全国人民促进全民族的大团结,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还搜集国内外重要消息,为党中央决策提供参考。新华社在秦邦宪的领导下,排除困难,各项工作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早在中央苏区时,为了工作的需要,《红色中华》就建立了通讯员的队伍。1933年1月27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与有关单位发出“关于红色中华的通讯员问题”,规定了通讯员的五项任务,特别强调“这一通讯员,须是实际的,而不是挂名的”。通知发出后,收效甚好,一个遍布苏区各地的通讯发行网络迅速建立起来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新华社,通讯社,中华,抗日,前身,红色,战争中新华社 通讯社 中华 抗日 前身 红色 战争中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