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邱如白的另一半? 戏痴罗瘿公:听曲亦有风骨(1)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青年报
 

 
罗瘿公(1872~1924年)名敦曧,字掞东,号瘿公,广东顺德人,诗人,剧作家。

    近日,有齐如山后人在网上发帖,质疑电影《梅兰芳》里的邱如白败坏了先人的名誉。不过,客观地说,虚构的“邱如白”更像是当时文人的综合体,比如,在他身上,你也能找到“戏痴”罗瘿公的影子。

    作为康有为的大弟子,罗瘿公早年以诗文与陈散原、樊樊山等齐名当世。其后也曾撰写历史笔记,他所写的《太平天国战记》、《庚子国变记》等,宛如一部满清衰亡史。因为多是其亲历亲闻,且偏重于史事而非逸闻,故颇为后世所推崇。

    有意思的是,按照民国诗人黄秋岳说法,罗瘿公这些了不起的成就,都是“听曲之余,深夜所草”。无怪乎,章诒和在《伶人往事》中要称罗瘿公为“超级粉丝”。

    只是,当时的“粉丝”不能像今天的追星者那样正大光明。尤其是文人流连歌场,“时人多讥之”。

    台湾早年出版的《徐悲鸿》一书中,对徐悲鸿与罗瘿公的交往,就有这样的叙述:“1918年,徐悲鸿经康有为介绍,到北平去找康的大弟子罗瘿公……罗瘿公当时即以捧戏子出名,徐悲鸿寄食他的门下,自然也要跟着混进这一腐败没落的圈子。徐悲鸿曾经为梅兰芳画过一张《天女散花图》,罗瘿公还为此题诗“不有徐生传妙笔,焉知天女在人间。”在作者眼中,“这是标准无聊文人的趣味。”

    不过,研究过这段历史的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梁燕认为,对于罗瘿公之爱戏,在其生前,就存在误读。实际情况是,1914年,袁世凯恢复帝制的说法甚嚣尘上,时任总统府秘书的罗瘿公虽与袁氏有旧,却不肯附逆。因此他才辞官避居在广州会馆中,每日纵情诗酒,流连戏园。其好友黄晦闻曾多次为此加以规劝,而罗瘿公也只在这位老朋友面前吐露过实情,“吾欲以无聊疏脱自暴于时,故借一途以自托,使世共讪笑之。”


关键字: 内容标签:风骨,邱如白,戏痴罗瘿公,听曲亦有风骨 邱如白 戏痴罗瘿公 听曲亦有
下一篇:史海:共产党的“大特务”开国上将李克农(2)||上一篇:一个秘密:中美苏三国心照不宣 默契严守50年(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