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曾卓第一次见面,是1947年夏天在南京中央大学。当时,我想到南京、上海找适当的工作。有人介绍我去找曾卓。我到南京找到曾卓,在一起主要谈诗。他陪我到南京夫子庙,请我吃炸豆腐,还带我到秦淮河去玩。我们一起玩了两天。
20世纪70年代末,曾卓在一个夏天来到北京。我们的容貌与举止都有了令人感叹的变化,这是可以料想到的。朋友中外貌变化最大的是曾卓,然而从精神上看,变化最小的却也是曾卓。见面几分钟后就可感觉出来,他还是大声地讲话,听你说话时很专注,谈话时也很专注,握手很有劲,走路的姿势还是年轻时那么洒脱。他走得沉稳,上身微微朝前倾,步子的跨度很大,似乎老在向前赶路。他有着因多年奔波流浪,在外形与姿态上仍留下了那种难以消失的气度。
也就在这一次见面时,他随身带来了二十多年来默默地写出的厚厚的一叠诗稿。字迹不羁而流利,他连写字都是匆忙中一挥而就的,我没有见他写过工整的楷书。在已经翻看得卷了边的诗稿中,我第一次读到了他的《悬崖边的树》、《我期待,我寻求……》、《有赠》、《给少年们的诗》等几十首诗。我当时也整理出几首在湖北五七干校时写的诗,请他也提些看法。我们仿佛又变成了初学写诗的人。我的诗写得相当地艰涩。然而我们都写了悬崖边的树,写了天空翱翔的鹰。诗里都充溢着期待与信念。他的《悬崖边的树》,朋友们看了没有不受感动的。他用简洁的手法,塑造出了深远的意境与真挚的形象,写出了让灵魂战栗的那种许多人都有过的沉重的时代感。那“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这首仅仅二十行的小诗,其容量与重量是巨大的。我从曾卓的以及许多同龄朋友变老变形的身躯上,从他张开的双臂上,确实看到了悬崖边的树的感人风姿。那棵树,像是一代人的灵魂的形态(假如灵魂有形态的话)。因此,一年之后,选编二十人诗集《白色花》时,我和绿原最初曾想用《悬崖边的树》作为书名。我们觉得它能表现那一段共同的经历与奋飞的胸臆,是一个鼓舞人的意象。
1981年6月中旬,我与杜谷从长沙到达武汉。曾卓本来病卧在医院里,但他硬是挣扎起来到车站接我们。我们发的电报措辞欠明确,害得他与天风同志过江到武昌站,在月台上呼喊了好一阵,寻找了好一阵,不见我们的人影,又赶紧返回汉口站来接。在汉口车站狭窄的出站口,熙攘的人群中,我一眼就望见了曾卓(我个子高,望见他张开的双臂),他也认出了我们,大声喊着我们的名字。当我握着他的手,望着他那因疲惫而显得格外苍老的面容,我的心里有着深深的,准确地说是沉重的感激与不安。难怪绿原不止一回对我讲过“曾卓是个重情的人”。
曾卓很看重友情。上世纪80年代初,他第一个去看路翎。邹荻帆去世时,他马上从武汉赶到北京的协和医院。我们都想不到他会来。他不是写个信,或者打个电话,他要亲自来,说明他很重感情。
我编诗歌期刊,给他写信,请他写诗,他给我写了。我为三联书店编诗丛,也有他一本。我给他写了几封很重感情的信,他可能留有底稿,我没有留底稿。
曾卓的诗写得美,人也这样。曾卓生活上很随便,精力充沛,身体很好。上世纪90年代我们一起在海南海口开会,他还专门爬楼给我看,他一边爬一边不无得意地对我说:“牛汉,你看我的身体!”他一米六八左右,跑得很快。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01年北京的一个会上,我那时给他画了像,后来发表了。他的那张画像我一分钟就完成了,画出了他的神态。那个时候他很瘦,但他平时很像运动员。
曾卓2002年去世。他的遗言是“我爱你们,谢谢你们。”他的遗言写得好。他夫人将这句话印在卡片上寄来给我,卡片上还有曾卓的一首诗,以及曾卓的签名。曾卓是个非常重感情、非常真诚的人,对爱人、对诗都很钟情,到死还是诗人的风度。
1980年曾卓曾写过一篇散文,结尾是两句诗:“我张开了双臂/我永远张开着双臂”。假如为曾卓塑像,这个张开双臂的姿态,我以为是很能概括他的个性与精神风貌的:是寂寞中呼唤爱情的姿态,是在风暴与烈焰中飞翔的姿态,是袒露心胸企求真理的姿态。他的生命从里到外总是因期待与追求而震颤不已。而这些,一般雕塑家是难以表现在固体的形态中的。
文/牛汉 摘《我仍在苦苦跋涉》三联书店出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几次,我与,双臂,张开,诗人,拥抱,见面,生活几次 我与 双臂 张开 诗人 拥抱 见面 生活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20世纪70年代末,曾卓在一个夏天来到北京。我们的容貌与举止都有了令人感叹的变化,这是可以料想到的。朋友中外貌变化最大的是曾卓,然而从精神上看,变化最小的却也是曾卓。见面几分钟后就可感觉出来,他还是大声地讲话,听你说话时很专注,谈话时也很专注,握手很有劲,走路的姿势还是年轻时那么洒脱。他走得沉稳,上身微微朝前倾,步子的跨度很大,似乎老在向前赶路。他有着因多年奔波流浪,在外形与姿态上仍留下了那种难以消失的气度。
也就在这一次见面时,他随身带来了二十多年来默默地写出的厚厚的一叠诗稿。字迹不羁而流利,他连写字都是匆忙中一挥而就的,我没有见他写过工整的楷书。在已经翻看得卷了边的诗稿中,我第一次读到了他的《悬崖边的树》、《我期待,我寻求……》、《有赠》、《给少年们的诗》等几十首诗。我当时也整理出几首在湖北五七干校时写的诗,请他也提些看法。我们仿佛又变成了初学写诗的人。我的诗写得相当地艰涩。然而我们都写了悬崖边的树,写了天空翱翔的鹰。诗里都充溢着期待与信念。他的《悬崖边的树》,朋友们看了没有不受感动的。他用简洁的手法,塑造出了深远的意境与真挚的形象,写出了让灵魂战栗的那种许多人都有过的沉重的时代感。那“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这首仅仅二十行的小诗,其容量与重量是巨大的。我从曾卓的以及许多同龄朋友变老变形的身躯上,从他张开的双臂上,确实看到了悬崖边的树的感人风姿。那棵树,像是一代人的灵魂的形态(假如灵魂有形态的话)。因此,一年之后,选编二十人诗集《白色花》时,我和绿原最初曾想用《悬崖边的树》作为书名。我们觉得它能表现那一段共同的经历与奋飞的胸臆,是一个鼓舞人的意象。
1981年6月中旬,我与杜谷从长沙到达武汉。曾卓本来病卧在医院里,但他硬是挣扎起来到车站接我们。我们发的电报措辞欠明确,害得他与天风同志过江到武昌站,在月台上呼喊了好一阵,寻找了好一阵,不见我们的人影,又赶紧返回汉口站来接。在汉口车站狭窄的出站口,熙攘的人群中,我一眼就望见了曾卓(我个子高,望见他张开的双臂),他也认出了我们,大声喊着我们的名字。当我握着他的手,望着他那因疲惫而显得格外苍老的面容,我的心里有着深深的,准确地说是沉重的感激与不安。难怪绿原不止一回对我讲过“曾卓是个重情的人”。
曾卓很看重友情。上世纪80年代初,他第一个去看路翎。邹荻帆去世时,他马上从武汉赶到北京的协和医院。我们都想不到他会来。他不是写个信,或者打个电话,他要亲自来,说明他很重感情。
我编诗歌期刊,给他写信,请他写诗,他给我写了。我为三联书店编诗丛,也有他一本。我给他写了几封很重感情的信,他可能留有底稿,我没有留底稿。
曾卓的诗写得美,人也这样。曾卓生活上很随便,精力充沛,身体很好。上世纪90年代我们一起在海南海口开会,他还专门爬楼给我看,他一边爬一边不无得意地对我说:“牛汉,你看我的身体!”他一米六八左右,跑得很快。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01年北京的一个会上,我那时给他画了像,后来发表了。他的那张画像我一分钟就完成了,画出了他的神态。那个时候他很瘦,但他平时很像运动员。
曾卓2002年去世。他的遗言是“我爱你们,谢谢你们。”他的遗言写得好。他夫人将这句话印在卡片上寄来给我,卡片上还有曾卓的一首诗,以及曾卓的签名。曾卓是个非常重感情、非常真诚的人,对爱人、对诗都很钟情,到死还是诗人的风度。
1980年曾卓曾写过一篇散文,结尾是两句诗:“我张开了双臂/我永远张开着双臂”。假如为曾卓塑像,这个张开双臂的姿态,我以为是很能概括他的个性与精神风貌的:是寂寞中呼唤爱情的姿态,是在风暴与烈焰中飞翔的姿态,是袒露心胸企求真理的姿态。他的生命从里到外总是因期待与追求而震颤不已。而这些,一般雕塑家是难以表现在固体的形态中的。
文/牛汉 摘《我仍在苦苦跋涉》三联书店出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几次,我与,双臂,张开,诗人,拥抱,见面,生活几次 我与 双臂 张开 诗人 拥抱 见面 生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文革”中被破坏的珍贵文物清单(1)||上一篇:古代五大美男的悲惨结局:潘安被灭三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