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多智而近妖”名不副实 诸葛亮何以能登上神坛?(1)

编辑:秋痕 来源:天天新报
 


鲁迅先生曾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无限夸大诸葛亮的智慧与能力,把他描写成“多智而近妖”。而历史学家胡觉照认为,从树立、拔高诸葛亮个人形象,直到将他塑造成一个完人而推上神坛,是《三国志》、历代政治家、史学家、《三国演义》等集体力量的结晶。 
  崇拜的发端 
  诸葛亮其所以能登上神坛,首先归功于本人的资质,即贤相、廉吏二者兼有的身份。这不仅是统治阶级需要的,也是整个社会需要的,它是社会各种矛盾的润滑剂,是使社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支撑点,这种官员十分罕见,因之也就更可贵。 
  刘备死后,诸葛亮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达九年之久,必然会形成个人崇拜,另有三个因素使个人崇拜得以深化:一是庞大的国家机器对民众的严密控制,只有九十四万人口的蜀国,官吏竟有四万多,军队十五万,平均27.5人养一个官,并负担近五个士兵,在后方生产第一线的,已只能是妇孺老幼了。民众供养了庞大的国家机器,庞大的国家机器反过来又成为悬在民众头上的利剑,以妇孺老幼为主体的西蜀举国,就难以形成反抗的力量。 
  二是对外战争转移了民众视线,不满情绪容易转化为同仇敌忾,原本就不能代表自己的民众,更将战争的胜利结束,丈夫、儿子荣归故里的希望,一股脑寄托在诸葛亮身上。 
  三是严刑峻法的威胁。这是诸葛亮治蜀的基本思路,将严刑峻法贯彻始终,使得百姓不满情绪只能藏匿于胸腹无法沟通,高压之下出舆论一律,出赞词颂歌。久而久之,这些虚假的赞词颂歌就成了全体国民普遍的思维模式。 
  诸葛亮五伐中原时,形势远远恶劣于夷陵之战前,丞相身份远逊于唯我独尊的皇帝,但同僚们却无人敢讲不同的意见。这说明,诸葛亮的个人崇拜已经形成,人与神之间已不能交流而只能顺从。 
  《三国志》 
  拔高、隐瞒史实塑忠臣 
  陈寿出生于益州巴西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生于公元233年,诸葛亮死时年仅两岁,从学于蜀国典学从事谯周(教育部副部长或部长助理),出仕后任观阁令史。他父亲曾是马谡参军,身份当是高级军官,军人的思维较为单纯,以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为目标,故崇尚战争,不可能认识到诸葛亮治国方略的错误,其父的认识必然影响到陈寿;优越的家庭环境,使陈寿无法了解到战争带给下层民众的深重苦难;陈寿的后辈身份和低微的官职,自然生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更加之诸葛亮死后,蒋琬、费、姜维等解决不了宦官黄皓的专权与胡作非为,陈寿也因不肯曲意阿附而屡遭贬黜,从而对诸葛亮就有了更多的崇拜与怀念,容易忽视其过失而追念功勋。所以在传记中发生了诸多偏颇,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诸葛亮时代,西蜀是典型的战时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服务于前线,一切都为了战争,民众的疾苦生死当然会无暇顾及。然而在所有人的传记中,却只字不提民众遭受的战争苦难,只字未提蜀国人口急骤下降的事实及原因,对北伐中前方将士的叛变,《晋书·宣帝本纪》中记述得十分明白,而《三国志》却加以隐瞒。 
  其二,在记述诸葛亮治蜀德政时候,结论性语言过多也过于抽象,并没有实例作支撑。这同书写其他人传记的手法颇为不同,也违背了治史的证据原则。 
  其三,为了塑造诸葛亮的忠臣形象,陈寿立传有曲笔。在诸葛亮、诸葛均兄弟二人何以去隆中躬耕一节,陈寿曲笔下写了:叔父诸葛玄带着他二人去豫章(今南昌)接任太守职务,后来朝廷改派了朱皓,诸葛玄就带他二人去荆州投靠故旧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兄弟二人躬耕陇亩。这是难圆其说的。《献帝春秋》记述的事实是:豫章太守周术死后,刘表推荐并经袁术同意(属袁术辖区),诸葛玄带着两个侄儿前往豫章就任太守。但朝廷没有批准刘表的推荐,而派朱皓前去接任,大概是诸葛玄不肯移交的原故,朱皓从扬州刺史刘繇处借兵攻打了进去。诸葛玄兵败后退居西城,西域百姓蜂拥而起杀了他。那末,诸葛亮兄弟二人的去荆州,只能是自己的选择。 
  其四,为塑造忠臣形象,陈寿对诸葛亮有亏臣节的内容都隐瞒不书。南征回成都之后,仅以不足挂齿的功劳,诸葛亮已欣然接受了五锡,即:“金斧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同曹操比较,诸葛亮显得性急了许多,这些有亏忠臣形象的重大内容,陈寿一概隐瞒了。 
  陈寿对诸葛亮的拔高和隐瞒,已将传主推到了近似完人的地步。关于后人指斥陈寿因家父被诸葛亮剃光头发而挟嫌报复事,是不攻自破的恶意中伤。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将街亭失败的责任分剖得十分明白:“马谡背离诸葛亮的调度安排,作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和部署(原文为“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其父是马谡参军,马谡的错误,同其父自然联系在一起。此段史料已证明,陈寿不仅无报复之嫌,而且有自认父亲之短的美德。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名不副实,神坛,登上,而近,诸葛亮名不副实 神坛 登上 而近 诸葛亮
下一篇:对潘汉年毛泽东亲批:此人从此不能信用(2)||上一篇:文人杀人不见血:白居易一首诗逼死名妓(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