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前门三代住家忆旧事(2)

编辑:秋痕 来源:搜狐
 
50年代:毛儿八分耍一天
讲述人:王文林
1958年,我们家从菜市口搬到了珠市口西大街,那时候还叫西柳树井。那年我11岁,正好也记事了。我们刚搬进来的时候还有有轨电车呢,搬来以后第二年才给撤走了的。现在的报刊都写“铛铛车”,其实不对,我们那会儿都是叫“DiangDiang车”的,那是按铃儿的声音。小时候睡觉早,九、十点钟就躺下了,铛铛车收班儿晚,晚上都是听着DiangDiang声儿入睡。
我们家搬到前门儿时已经搞公私合营了,但是老前门儿的面貌并没有多大变化,房子格局跟三、四十年代差不多,就是经营体制变了,没有资本家了,但老字号都还在,味道也还没变,切一根黄瓜整间屋子都清香清香的。整个前门地区,是一处集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商业区,物质精神都有。
论吃,天兴居的炒肝全国都有名。老北京从来不说“吃”炒肝,都是说“喝”炒肝。不给羹匙的,顺着碗沿儿这么捋。再说面茶,撒上芝麻,现在人都拿勺子搅晃,这个不对,你得顺着边儿吃,慢慢溜着走,它才香,味儿才正。
我小时候,前门有一种江米人儿卖,用江米做的什么小人儿啊、坦克啊、手枪啊,都是这个,一分钱一个,玩完了还能吃。到四五月份,真正的杏子还没下来,我们都买青杏儿吃。卖家儿用秫秸秆蘸上麦芽糖,粘上俩青杏儿,再这么一绕,两分钱一个。小孩儿可没多少零花钱,有个五分一毛的就了不得了,毛儿八分的在前门连吃带玩儿一天都够了。买上一分钱山楂片儿,再买一分钱炒黄豆,两分钱可以买冰棍儿,三分钱买烧饼,五分钱就买一套“油炸鬼”。
那时候娱乐生活也丰富啊。鲜鱼口里头有一个迎秋茶社,是当时的相声基地。那时候听相声我都不花钱,观众才花呢。一开始是买竹牌子,听一段交一牌子,2分钱。后来改计时收费了,十分钟3分钱,一个小时1毛。入口那儿发入场券盖一戳子,到出口处结账。
从前门五牌楼往南,什么广和楼、广德楼、三庆、庆乐、鲜鱼口里面还有华乐,都是戏园子。再到珠市口这点儿呢,是华北戏院、民主戏院,再往南,就到天桥了,都是曲艺场、书茶社。为什么那时候说“街南”、“街北”呢?以珠市口为界,街南街北就是不一样。你比方说,庆乐、三庆,那都是像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这些角儿去的,街南就没有了。街南的票价2毛,街北就8毛、1块。街南风雷京剧团,卖票是4毛5毛6毛,要听马连良就得1块2,梅兰芳1块4。街南还有在地上拉个棚子唱的呢,那就谢谢您了,给一分二分就行,没钱不给也行。要说玩,其实我还是爱来天桥。不是说字号,王老头张老太太的,弄个茶汤摆个豆汁儿、羊杂碎,味道一点不比字号的差,街北那儿卖一毛他这儿卖八分。相声魔术杂技摔跤什么都有,我们小孩儿站在边儿上看也不用给钱。
小时候还总觉得八大胡同特神秘,特向往。相声界有个前辈叫孙德明的,有一次聊起八大胡同被抄,他立刻回忆说:“1950年7月23号晚上八点!”我们都诧异,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呢?原来他那天也一并给抄进去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前门,忆旧,住家,三代前门 忆旧 住家 三代
下一篇:世界上最著名的九个美女间谍(5)||上一篇:中国古尸第一案:珍贵战国古尸惨遭毁坏(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