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钉子
八千九百里,快赶上唐僧师徒上西天了。千山万水,风一程,雨一程,总算挨到了赤谷城。大汉公主来了!乌孙国都,万人空巷。国王的毡房,也装饰得花团锦簇,喜气洋洋。
细君公主礼节性地微笑着,她幻想老天垂怜,给自己一次机会,希望未曾见面的夫婿英俊一点,即将开始的新婚生活恩爱一点。如果能饱享天伦之乐,也算因祸得福了。正胡思乱想呢,帐帘一挑,夫婿就站在面前。姑娘秋波流转,轻轻抬起了细长的眼睛。这一看,差点没有把刘细君吓死:这哪是什么夫婿,我姥爷活着都比他年轻!
这个糟老头子,山羊胡儿雪白,瘪嘴儿洞开。他披红戴绿,正在仆从的簇拥下,眯缝着眼睛,颤颤巍巍地端详远道而来的新娘。
这就是乌孙国至高无上的国王老昆莫猎骄靡。嫁他?真坑死人了!刘细君呆呆地坐在原地,麻木而绝望。可是,她做梦也想不到,苦日子刚开头儿。为完成大汉皇帝重托,起码还要跨过五道“险关”。
首先,言语不通。
交流,是人类摆脱孤独的唯一手段。《圣经》里记载了“巴别塔”的典故。操着同一种语言的人类妄图修建一座通天的“巴别塔”跟上帝见面。眼看就要得手了,不想,上帝震怒,他要惩罚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蠢货。方法很简单,打乱天下的语言。于是,方言四起,谁也听不懂谁。交流一出障碍,人类就变成了一盘散沙。“巴别塔”功亏一篑,沦为烂尾工程。丧失了语言功能,人就死了一大半。
刘细君的嘴巴在这里沉默了,她哪里听得懂这些嘀哩嘟噜的“番邦话”呢?
其次,饮食起居不便。
乌孙人是马背上的民族,骑射游牧,流动性很强,饮食起居自然和中原不同。没有飞檐斗拱、纸窗瓦屋,老老少少就滚在一顶帐篷里。吃牛肉,喝羊奶,腥膻刺鼻,哪有应季时蔬,色香味俱全?无论如何,老夫婿也不忍叫新娘子皱着眉头过活。他一边命人盖房,“别具宫室”;一边加火,遮掩腥膻的口味。可还是不行,细君公主的胃口彻底被摧毁了,一见肉盘奶杯,就犯恶心。恶心也得捏着鼻子吃,不吃怎么办?下顿还是这个。
其三,夫妻感情冷漠。
老夫少妻不算硬伤,最要紧的是恩爱。偏偏老夫婿是个“棺材瓤子”,根本打不起精神来疼媳妇儿。漫说陪伴,彼此见面都极少。你住你的宫室,我住我的帐篷,平时不来往,只逢年过节才碰个头儿。所谓夫妻,不过是挂个虚名而已。刘细君,无非是大汉朝廷一颗钉子,扎扎实实地钉在乌孙的土地上。
青灯漫挑,月华盈窗,背井离乡的女人痛苦地捏起毛笔,她将满腹心事一笔一画,托付给了细密的竹简。笔下出现了一首《悲愁歌》,又名《黄鹄歌》,诗中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她也只能在诗歌里,变成鸟儿,飞回家乡。
据说,《悲愁歌》刚传到长安,便满城争诵。汉武帝读罢,沉吟无语。他何尝不愿骨肉团聚?可惜,贵为国君,他也爱莫能助。《汉书》里说:“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娘家隔三差五地送几尺花布来,也算一点安慰,有聊胜于无吧。
其四,对手在侧。
眼巴巴地看着大汉、乌孙联姻,匈奴人极为恼火。和亲是什么意思?拉拢哥们儿,俩打一个,这不是党同伐异吗?如果刘彻的意图得以实现,匈奴必将腹背受敌。单于眼珠儿一转,决定“掺沙子”。
中原出美女,草原也有好姑娘,不就是“和亲”吗?你送我也送。刘细君正微蹙蛾眉,创作她的《悲愁歌》呢,匈奴女子也赶来拜堂了。明摆着,插进一个冤家对头。虽非情敌,却关生死。细君公主哪还顾得上写诗?她是个熟知礼仪、见过世面的奇女子。国事大如天,紧要关头,就得站出来,独当一面。
双喜临门了!老昆莫浑浊的眼球闪耀着亢奋的光芒。他可是位久经沙场的老手,身边这俩小妞儿意欲何为,老头儿一清二楚。干脆,谁也不得罪。封汉家公主为“右夫人”,匈奴姑娘为“左夫人”。大伙儿一口锅里抡马勺,相安无事比什么都好。
老昆莫可以和稀泥,刘细君绝不大撒把。看得出来,匈奴女子登门就高三分:更年轻,更泼辣,更熟悉弓马骑射。这样的姑娘,当然受宠。如果仅凭端架子、使性子、争风吃醋,恐怕谁也休想达到目的。细君公主不动声色地打量着新来的小妹妹,脸上浮现出一丝高贵的笑容。
对手在侧,只有牢牢掌握老昆莫才能驾驭时局。她处变不惊,利用屈指可数的见面机会,向老昆莫施加影响力。《外戚传》一笔带过:“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舍得花钱,上下通吃,谁不待见彬彬有礼的“活财神”呢?刘细君真诚、练达,很快就成了老昆莫最倚重、最宠信的“贤内助”。汉武帝这颗钉子,算是楔到头儿了。
其五,被逼“转嫁”。
与老昆莫一次的密谈,让刘细君犹如五雷轰顶。
其实老头儿也是好心,他一声长叹,说:“我来日不多,趁着一息尚在,就把你嫁给我的孙子军须靡吧。我有10个儿子,可都不成器。军须靡早晚是乌孙之主。即使你不愿意,按照风俗,我百年之后,军须靡也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你……横竖都一样,你就从了吧。”
爷爷的老婆嫁给孙子,这叫什么事啊?中原称此为“乱伦”,连禽兽都不如。刘细君气得浑身颤抖,拂袖而去,回屋就向长安呈递奏章。
汉武帝能说什么?为了和亲大计,还是忍着吧。主意就一个:“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皇帝的意志,就是公主的命。刘细君不得不低下了倔强的头,在嘈杂的号角声中,“转嫁”给了乌孙国未来的主人军须靡。两年后,老昆莫果然撒手西去,军须靡接管朝堂大权。不久,刘细君产下了一名漂亮的女婴,取名为少夫。(张继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和亲,受尽,人知,煎熬,公主,刘细君和亲 受尽 人知 煎熬 公主 刘细君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八千九百里,快赶上唐僧师徒上西天了。千山万水,风一程,雨一程,总算挨到了赤谷城。大汉公主来了!乌孙国都,万人空巷。国王的毡房,也装饰得花团锦簇,喜气洋洋。
细君公主礼节性地微笑着,她幻想老天垂怜,给自己一次机会,希望未曾见面的夫婿英俊一点,即将开始的新婚生活恩爱一点。如果能饱享天伦之乐,也算因祸得福了。正胡思乱想呢,帐帘一挑,夫婿就站在面前。姑娘秋波流转,轻轻抬起了细长的眼睛。这一看,差点没有把刘细君吓死:这哪是什么夫婿,我姥爷活着都比他年轻!
这个糟老头子,山羊胡儿雪白,瘪嘴儿洞开。他披红戴绿,正在仆从的簇拥下,眯缝着眼睛,颤颤巍巍地端详远道而来的新娘。
这就是乌孙国至高无上的国王老昆莫猎骄靡。嫁他?真坑死人了!刘细君呆呆地坐在原地,麻木而绝望。可是,她做梦也想不到,苦日子刚开头儿。为完成大汉皇帝重托,起码还要跨过五道“险关”。
首先,言语不通。
交流,是人类摆脱孤独的唯一手段。《圣经》里记载了“巴别塔”的典故。操着同一种语言的人类妄图修建一座通天的“巴别塔”跟上帝见面。眼看就要得手了,不想,上帝震怒,他要惩罚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蠢货。方法很简单,打乱天下的语言。于是,方言四起,谁也听不懂谁。交流一出障碍,人类就变成了一盘散沙。“巴别塔”功亏一篑,沦为烂尾工程。丧失了语言功能,人就死了一大半。
刘细君的嘴巴在这里沉默了,她哪里听得懂这些嘀哩嘟噜的“番邦话”呢?
其次,饮食起居不便。
乌孙人是马背上的民族,骑射游牧,流动性很强,饮食起居自然和中原不同。没有飞檐斗拱、纸窗瓦屋,老老少少就滚在一顶帐篷里。吃牛肉,喝羊奶,腥膻刺鼻,哪有应季时蔬,色香味俱全?无论如何,老夫婿也不忍叫新娘子皱着眉头过活。他一边命人盖房,“别具宫室”;一边加火,遮掩腥膻的口味。可还是不行,细君公主的胃口彻底被摧毁了,一见肉盘奶杯,就犯恶心。恶心也得捏着鼻子吃,不吃怎么办?下顿还是这个。
其三,夫妻感情冷漠。
老夫少妻不算硬伤,最要紧的是恩爱。偏偏老夫婿是个“棺材瓤子”,根本打不起精神来疼媳妇儿。漫说陪伴,彼此见面都极少。你住你的宫室,我住我的帐篷,平时不来往,只逢年过节才碰个头儿。所谓夫妻,不过是挂个虚名而已。刘细君,无非是大汉朝廷一颗钉子,扎扎实实地钉在乌孙的土地上。
青灯漫挑,月华盈窗,背井离乡的女人痛苦地捏起毛笔,她将满腹心事一笔一画,托付给了细密的竹简。笔下出现了一首《悲愁歌》,又名《黄鹄歌》,诗中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她也只能在诗歌里,变成鸟儿,飞回家乡。
据说,《悲愁歌》刚传到长安,便满城争诵。汉武帝读罢,沉吟无语。他何尝不愿骨肉团聚?可惜,贵为国君,他也爱莫能助。《汉书》里说:“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娘家隔三差五地送几尺花布来,也算一点安慰,有聊胜于无吧。
其四,对手在侧。
眼巴巴地看着大汉、乌孙联姻,匈奴人极为恼火。和亲是什么意思?拉拢哥们儿,俩打一个,这不是党同伐异吗?如果刘彻的意图得以实现,匈奴必将腹背受敌。单于眼珠儿一转,决定“掺沙子”。
中原出美女,草原也有好姑娘,不就是“和亲”吗?你送我也送。刘细君正微蹙蛾眉,创作她的《悲愁歌》呢,匈奴女子也赶来拜堂了。明摆着,插进一个冤家对头。虽非情敌,却关生死。细君公主哪还顾得上写诗?她是个熟知礼仪、见过世面的奇女子。国事大如天,紧要关头,就得站出来,独当一面。
双喜临门了!老昆莫浑浊的眼球闪耀着亢奋的光芒。他可是位久经沙场的老手,身边这俩小妞儿意欲何为,老头儿一清二楚。干脆,谁也不得罪。封汉家公主为“右夫人”,匈奴姑娘为“左夫人”。大伙儿一口锅里抡马勺,相安无事比什么都好。
老昆莫可以和稀泥,刘细君绝不大撒把。看得出来,匈奴女子登门就高三分:更年轻,更泼辣,更熟悉弓马骑射。这样的姑娘,当然受宠。如果仅凭端架子、使性子、争风吃醋,恐怕谁也休想达到目的。细君公主不动声色地打量着新来的小妹妹,脸上浮现出一丝高贵的笑容。
对手在侧,只有牢牢掌握老昆莫才能驾驭时局。她处变不惊,利用屈指可数的见面机会,向老昆莫施加影响力。《外戚传》一笔带过:“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舍得花钱,上下通吃,谁不待见彬彬有礼的“活财神”呢?刘细君真诚、练达,很快就成了老昆莫最倚重、最宠信的“贤内助”。汉武帝这颗钉子,算是楔到头儿了。
其五,被逼“转嫁”。
与老昆莫一次的密谈,让刘细君犹如五雷轰顶。
其实老头儿也是好心,他一声长叹,说:“我来日不多,趁着一息尚在,就把你嫁给我的孙子军须靡吧。我有10个儿子,可都不成器。军须靡早晚是乌孙之主。即使你不愿意,按照风俗,我百年之后,军须靡也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你……横竖都一样,你就从了吧。”
爷爷的老婆嫁给孙子,这叫什么事啊?中原称此为“乱伦”,连禽兽都不如。刘细君气得浑身颤抖,拂袖而去,回屋就向长安呈递奏章。
汉武帝能说什么?为了和亲大计,还是忍着吧。主意就一个:“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皇帝的意志,就是公主的命。刘细君不得不低下了倔强的头,在嘈杂的号角声中,“转嫁”给了乌孙国未来的主人军须靡。两年后,老昆莫果然撒手西去,军须靡接管朝堂大权。不久,刘细君产下了一名漂亮的女婴,取名为少夫。(张继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和亲,受尽,人知,煎熬,公主,刘细君和亲 受尽 人知 煎熬 公主 刘细君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九一八”事变:国联能拿日本怎么办?||上一篇:林彪一生中的五个女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