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换和平
远嫁和亲,往往被后人津津乐道。奇怪,这种下三烂的缓兵之计,怎么好意思忝列正史呢?职业政治家只看结果,不问过程,为达到目的,往往不择手段。汉武帝就这样,战场上打不赢,就钻进敌人被窝里找便宜。甭管怎么着,似乎只要保住了皇上,就会庇佑了天下苍生。
送到敌人床上的女孩儿自然不是皇上的亲骨肉。从宫女堆里找一个模样俊美的,打扮打扮,登车走人。很快,这种瞒天过海的戏法就被人识破了,有的“公主”还被退了回来。真难堪啊,有什么办法呢?打不过人家,只得捏着鼻子安排下一次和亲。
剽悍的匈奴人,是大汉的心腹之患和冤家对头。未央宫里的汉武帝一边喘粗气,一边寻思灭敌良策。他决心在当国之年,干掉匈奴。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请缨,出使西域各国。
三年后,张骞不辱使命,回到了长安,给刘彻绘声绘色地描述天边的乌孙国。刘彻没想到玉门关外,还有如此兵强马壮的国家。这片地域,就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河流域一带。《汉书》里说:“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刘彻边听汇报,边盘算着怎样才能联合这个西域强国,共同对付匈奴。张骞说:“今乌孙虽强大,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兄弟,以制匈奴。”这番话正碰到了刘彻心坎上。
牵制匈奴,拉拢乌孙,好主意!可惜,招数老套。所谓“妻以公主”,无非是把本国少女,送到外族床上。和亲,貌似修好,实为“示弱”。这种外交妥协,只能赚来极其短暂的喘息。汉武帝紧皱双眉,闷闷不乐。除非万不得已,谁愿意“拿胸脯换和平”?大汉的男人都死绝了吗?!
元狩四年,汉武帝在长安城外举行盛大仪式,为大使张骞把盏饯行。好阔的使团!上上下下多达300人,各领两匹骏马,外加牛羊万头,以及金银珠宝、丝绸布帛等数以万计。这次出使,意图很明确:把乌孙拉过来。最好,东西夹击,干掉匈奴。
可惜,这副如意算盘,乌孙没敢接。其一,大汉太远,遥不可知,谁肯做隔山买牛的蠢事?其二,匈奴太强,咄咄逼人,犯不着为一门婚事得罪一户近邻。乌孙国王老奸巨猾,不见兔子不撒鹰。张骞等于热脸贴了冷屁股,不得不空着双手,游说其他国家去了。好在乌孙人也想把匈奴扳倒,他们看张骞并非说大话、拾小钱的江湖骗子,权衡再三,终于在汉使返京的路上,派出了自己的观察团。至此,两国才算挂上了钩。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使臣喜气洋洋地赶到长安,他牵来骏马1000匹,并替自家国王登门求亲。刘彻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看来,乌孙人已经心甘情愿地跳上了大汉这条船。
到哪里都受委屈
驻留江都的细君姑娘,深居简出,郁郁寡欢。落花无心逐流水,刘细君韶华不再,如今已是25岁的老闺女了。名花无主,茕茕孑立,她望着铜镜里憔悴的面容,轻轻叹了口气。还能怎么样呢?梳洗打扮,焚香抚琴,喝茶听曲,写诗作赋……唉,无非是清汤寡水地打发光阴!
忽然,门外响起天使官刺耳的传旨声:刘细君下嫁乌孙国,即日赴京。
长安城里的万岁爷,总算想起了江都这门穷亲戚。皇恩浩荡,竟然要一位孤女替朝廷跑到天边,嫁给一个陌生人。刘细君微微地张开嘴唇,漂亮的眼睛里充溢着惶恐、疑虑。不知此去,究竟是福,还是祸?
圣命难违,走吧。仆从、车帐就等在门外,刘细君忐忑不安地踏上行程。天上飘着雨,江南、江北一片迷茫。这次远行,她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一路颠簸,赶到了安徽灵璧。雨住云收,刘细君停车驻马,在一处山岩前悄然伫立。她手抚巨石,东望乡关,久久不忍离去。眼泪扑簌簌地落,思乡之痛宛若刀割。父母死了,撇下孤苦伶仃的女儿寄人篱下地生活。如今,性命也化作风中的柳絮了,究竟飘向哪儿,落到哪儿,谁知道啊?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把人叫做“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毕竟还是芦苇,太容易折了,指不定哪天就蹬腿咽气。常说,一场灾难一层皮,即便你坚强,能咬牙挺过来,也会大伤元气。表面看来精气神十足,恐怕灵魂深处,早就支离破碎了。
刘细君预感不妙,可能再也见不到杏花春雨听不见月下蛙鸣了。生命连根拔起,耳边都能听到断肠之声。据说,情到痛处,力透石背,她“腕节分明”的手痕居然印在了石头上。尽管这是故事大王的捏造,后人的添油加醋,但青石手印被反复雕凿、研磨,渐渐地变成了一道响亮的风景,人称“灵璧手印”。元朝钱塘诗人钱惟善还特意写了一首《灵璧手印篇》,把这段传说渲染得有鼻子有眼:“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
一步一回头,家乡渐远。刘细君终于擦干了思乡泪,披星戴月地赶路,穿江淮、过中原,好不容易挨到了八水长安……
汉武帝极为隆重地接待他这位孙女。先册封她为公主,“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差不多给刘细君增设了一座“袖珍宫院”。请人家去卖命、去献身,总得给几颗甜枣吃吧。关键是哄着姑娘把活儿干好:你远嫁他乡,就是替朝廷笼络乌孙,达成联手对付匈奴的战略局面。孩子,朕也舍不得你呀。没办法,先委屈委屈吧,为江山社稷,为天下黎民……
细君公主能说什么?只有乖乖地听话。乌孙在哪儿呢?要嫁的国王是谁?那个人长相怎样,禀性如何?……敢问吗?皇上召见,无非是通知一声,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细君公主垂下眼帘,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包括朝廷的和亲大计,还有她身不由己的薄命。毡车外,彩旗招展,鼓乐喧天;绣帘内,佳人盛装,双眸含泪。走吧,隔窗一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关键字: 内容标签:和亲,受尽,人知,煎熬,公主,刘细君和亲 受尽 人知 煎熬 公主 刘细君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远嫁和亲,往往被后人津津乐道。奇怪,这种下三烂的缓兵之计,怎么好意思忝列正史呢?职业政治家只看结果,不问过程,为达到目的,往往不择手段。汉武帝就这样,战场上打不赢,就钻进敌人被窝里找便宜。甭管怎么着,似乎只要保住了皇上,就会庇佑了天下苍生。
送到敌人床上的女孩儿自然不是皇上的亲骨肉。从宫女堆里找一个模样俊美的,打扮打扮,登车走人。很快,这种瞒天过海的戏法就被人识破了,有的“公主”还被退了回来。真难堪啊,有什么办法呢?打不过人家,只得捏着鼻子安排下一次和亲。
剽悍的匈奴人,是大汉的心腹之患和冤家对头。未央宫里的汉武帝一边喘粗气,一边寻思灭敌良策。他决心在当国之年,干掉匈奴。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请缨,出使西域各国。
三年后,张骞不辱使命,回到了长安,给刘彻绘声绘色地描述天边的乌孙国。刘彻没想到玉门关外,还有如此兵强马壮的国家。这片地域,就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河流域一带。《汉书》里说:“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刘彻边听汇报,边盘算着怎样才能联合这个西域强国,共同对付匈奴。张骞说:“今乌孙虽强大,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兄弟,以制匈奴。”这番话正碰到了刘彻心坎上。
牵制匈奴,拉拢乌孙,好主意!可惜,招数老套。所谓“妻以公主”,无非是把本国少女,送到外族床上。和亲,貌似修好,实为“示弱”。这种外交妥协,只能赚来极其短暂的喘息。汉武帝紧皱双眉,闷闷不乐。除非万不得已,谁愿意“拿胸脯换和平”?大汉的男人都死绝了吗?!
元狩四年,汉武帝在长安城外举行盛大仪式,为大使张骞把盏饯行。好阔的使团!上上下下多达300人,各领两匹骏马,外加牛羊万头,以及金银珠宝、丝绸布帛等数以万计。这次出使,意图很明确:把乌孙拉过来。最好,东西夹击,干掉匈奴。
可惜,这副如意算盘,乌孙没敢接。其一,大汉太远,遥不可知,谁肯做隔山买牛的蠢事?其二,匈奴太强,咄咄逼人,犯不着为一门婚事得罪一户近邻。乌孙国王老奸巨猾,不见兔子不撒鹰。张骞等于热脸贴了冷屁股,不得不空着双手,游说其他国家去了。好在乌孙人也想把匈奴扳倒,他们看张骞并非说大话、拾小钱的江湖骗子,权衡再三,终于在汉使返京的路上,派出了自己的观察团。至此,两国才算挂上了钩。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使臣喜气洋洋地赶到长安,他牵来骏马1000匹,并替自家国王登门求亲。刘彻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看来,乌孙人已经心甘情愿地跳上了大汉这条船。
到哪里都受委屈
驻留江都的细君姑娘,深居简出,郁郁寡欢。落花无心逐流水,刘细君韶华不再,如今已是25岁的老闺女了。名花无主,茕茕孑立,她望着铜镜里憔悴的面容,轻轻叹了口气。还能怎么样呢?梳洗打扮,焚香抚琴,喝茶听曲,写诗作赋……唉,无非是清汤寡水地打发光阴!
忽然,门外响起天使官刺耳的传旨声:刘细君下嫁乌孙国,即日赴京。
长安城里的万岁爷,总算想起了江都这门穷亲戚。皇恩浩荡,竟然要一位孤女替朝廷跑到天边,嫁给一个陌生人。刘细君微微地张开嘴唇,漂亮的眼睛里充溢着惶恐、疑虑。不知此去,究竟是福,还是祸?
圣命难违,走吧。仆从、车帐就等在门外,刘细君忐忑不安地踏上行程。天上飘着雨,江南、江北一片迷茫。这次远行,她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一路颠簸,赶到了安徽灵璧。雨住云收,刘细君停车驻马,在一处山岩前悄然伫立。她手抚巨石,东望乡关,久久不忍离去。眼泪扑簌簌地落,思乡之痛宛若刀割。父母死了,撇下孤苦伶仃的女儿寄人篱下地生活。如今,性命也化作风中的柳絮了,究竟飘向哪儿,落到哪儿,谁知道啊?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把人叫做“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毕竟还是芦苇,太容易折了,指不定哪天就蹬腿咽气。常说,一场灾难一层皮,即便你坚强,能咬牙挺过来,也会大伤元气。表面看来精气神十足,恐怕灵魂深处,早就支离破碎了。
刘细君预感不妙,可能再也见不到杏花春雨听不见月下蛙鸣了。生命连根拔起,耳边都能听到断肠之声。据说,情到痛处,力透石背,她“腕节分明”的手痕居然印在了石头上。尽管这是故事大王的捏造,后人的添油加醋,但青石手印被反复雕凿、研磨,渐渐地变成了一道响亮的风景,人称“灵璧手印”。元朝钱塘诗人钱惟善还特意写了一首《灵璧手印篇》,把这段传说渲染得有鼻子有眼:“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
一步一回头,家乡渐远。刘细君终于擦干了思乡泪,披星戴月地赶路,穿江淮、过中原,好不容易挨到了八水长安……
汉武帝极为隆重地接待他这位孙女。先册封她为公主,“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差不多给刘细君增设了一座“袖珍宫院”。请人家去卖命、去献身,总得给几颗甜枣吃吧。关键是哄着姑娘把活儿干好:你远嫁他乡,就是替朝廷笼络乌孙,达成联手对付匈奴的战略局面。孩子,朕也舍不得你呀。没办法,先委屈委屈吧,为江山社稷,为天下黎民……
细君公主能说什么?只有乖乖地听话。乌孙在哪儿呢?要嫁的国王是谁?那个人长相怎样,禀性如何?……敢问吗?皇上召见,无非是通知一声,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细君公主垂下眼帘,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包括朝廷的和亲大计,还有她身不由己的薄命。毡车外,彩旗招展,鼓乐喧天;绣帘内,佳人盛装,双眸含泪。走吧,隔窗一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关键字: 内容标签:和亲,受尽,人知,煎熬,公主,刘细君和亲 受尽 人知 煎熬 公主 刘细君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