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老前门忆旧:商人更替 时代变迁(4)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前门变奏

对于老前门人来说,从民国到现如今,前门自此成了不安静的地方。

1900年的庚子之变是前门衰败的一个开始,义和团一把大火烧了专卖洋药的老德记药房,火势蔓延到大栅栏大街。“延烧铺户一千八百余家大小房屋七千余间。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尽毁。”随后,八国联军又将前门一带各个店铺洗劫一空。

这导致前门前所未有的萧条,但随后一些王牌老字号重振旗鼓,率先恢复营业,兴建厂房,让前门又有了较大的恢复。

好景不长,进入民国,政权走马灯地更迭,每逢哗变,暴戾之气总是撒向前门买卖。

1912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曹锟部下哗变,散兵游勇群起放火、抢劫。除瑞蚨祥修了高大铁栅栏而得以幸免,市面大部分被砸开铁门,洗劫一空。

1928年,民国政府南迁,随之而走的还有使馆、会馆。前门的中心地位大不如前。

除了在日伪时期的短暂繁华,到解放前,前门已经奄奄一息。

由此,前门作为商业街的最好时光一去不复返。

解放后公私合营,前门商人大换血。大量同性质的买卖被合并为营业点。同时,一些老字号前店后厂的模式被打破,手艺的生产流程也变了。仅有的老店家退休后,大部分老字号只剩一个品牌。

文革后到八九十年代的北京,前门在北京商业街的角色已经边缘化,萧条、拥挤、混乱是那里的代名词。胡同聚集了大量见证过前门辉煌的贫民百姓,这时一些老北京小吃却在胡同里顽强地扎根下来。爆肚冯、小肠陈、羊头李成为很多老北京对昔日前门唯一的真切回忆。而他们,在2006年开始的新一轮前门改造时也因为胡同拆迁而离开了前门。

至此,所有的前门老商人尽数退场。

“改朝换代”

清朝末年,月盛斋第四代传人马德成预感到清朝大势已去,敏锐地调整了经营策略——必须要把买卖“向下做了”。

月盛斋开始转向中上层人士。民国时一些国民党高官也对月盛斋念念不忘,于是月盛斋酱羊肉飞往南京,宋美龄、白崇禧也都特意订制过。

那时物价飞涨,羊肉很难买到,月盛斋已经在苦苦支撑。然而,当北京沦陷,日军一进城,月盛斋就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第五代传人马林力挽狂澜,他再一次调整经营策略,让月盛斋转向中下层百姓。同样还是酱羊肉,把32种香料改为4种。还是很香,但营养价值没了。另外马林还做成功了酱牛肉,这样让很多不吃羊的满人汉人也都可以吃月盛斋了。但对老百姓来说依然是奢侈品。

这些都无法挽救月盛斋,解放初期还是破产了,1953年祖宅也卖了,还是负债累累,正好国家说公私合营,就归了国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前门,忆旧,更替,变迁,商人,时代前门 忆旧 更替 变迁 商人 时代
下一篇:立志不娶妾的吴佩孚:为什么会妻妾无数(2)||上一篇: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大特务大PK 李克农智斗毛人凤(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