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连良在首本名剧《借东风》中饰演诸葛亮
马连良和张君秋在广州受到了热烈欢迎。叶剑英亲自接见了他们,并表示“我是你们的忠实观众”,“接待方面也为两人提供了许多方便,照旧供给马先生大烟。”中南局主管文艺的局长武克仁说。
马连良、张君秋在广州短期演出后如约来到了武汉。武克仁为马连良和张君秋单组建了一个合作股份性质的剧团“中南联谊京剧团”,实行团长负责制,经济上自负盈亏,不受国家资助。
“中南联谊”组成后,马连良并未在武汉久留,就带团北上赴南昌、天津和北京演出,希望尽快挣钱还上中南局垫付的4万港币债款。这次的“还债演出”不太顺利,原本马连良在天津是最有“人缘”的,但1951年底“中南联谊”到达天津时正赶上“三反”、“五反”运动,马连良的戏一向票价不低,“看得起他的戏的人都不敢出家门了,最后我父亲反串霸王,陪张君秋唱了一出《别姬》,也才上了八成座。”
终于回到了故乡北京
1952年初春,离家整整五年之后,马连良终于带着“中南联谊”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北京。
马连良在北京的首场演出定在长安大戏院,戏码特意选择了《苏武牧羊》———“登层台望家乡躬身下拜,向长空洒血泪好不伤怀”,这出他十年前创编的剧目,说的似乎就是他自己,演的就像刚过去那五年。
马连良的老母亲已经年过八旬,终于将儿子盼回来之后,老太太的身体再也不能支持了,“我奶奶在剧场听了一半《苏武牧羊》就不行了,我父亲极孝顺,他再也不想离开我奶奶了。”马崇延说。
不久之后,苦苦支撑的“中南联谊京剧团”还是解散了,而解散的原因,不只是马连良不愿离开北京那么简单。用马崇仁的话说,“他们京剧团有个团委会,这时候内部有了点矛盾。”生性温和的马连良不愿给团委会提太多意见,只能选择了“好聚好散”。
1952年7月1日,马连良接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到北京饭店参加庆祝建党31周年联欢会。那天,周恩来和马连良交谈了很久,他主动安慰惴惴不安的马连良,“马先生,你不要把去伪满演出的事放在心上,你是演员,靠唱戏养家糊口,没有政治目的。”
“这是给了我父亲一个最正式的评价,他踏实了。后来无论遇到什么,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共产党一句,更没有说过后悔从香港回来。”马崇延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周恩来,北京,邀请,毛泽东,马连良周恩来 北京 邀请 毛泽东 马连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沈钧儒家书所见“七君子”事件(2)||上一篇:《三国演义》中死不瞑目的十大风流人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