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抗日战争中的新华社 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2)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政协报
 
抗日战争中的号角

    按照党中央所提出的意见,新华社一方面将各地通讯社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加强对各分社的领导,同时将各地具有全党、全军、全国性质的新闻发稿权集中到总社,这样做不仅使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正确及时的贯彻,也使全党对外的宣传口径保持一致,防止出现不应有的纰漏。另一方面,统一领导有利于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使新华社的工作质量再迈上一个新台阶,使《解放日报》与新华通讯社真正成为党的喉舌,成为抗日战争中的号角。

    到1942年,新华社已拥有五个分社,较大的分社也已经发展成为总分社。为了进一步提高新华社的工作质量,秦邦宪带领全社同仁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指导敌后各分社工作。利用通报台与山东、晋西北、冀中、晋察冀等分社联系,认真研究各分社发来的电报。这些措施促使分社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943年初,秦邦宪已经初步摸清了不同地区广播效果的规律,于是提出了新华社的工作概要,指出,新华社文字广播要根据对象不同分成三类:一是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播,每天五六千字,包括国内新闻、文件、重要论文和社论;二是对边区广播,每天1500字左右,只发新闻;三是对重庆等地大后方广播,只发根据地新闻、通讯及若干论文摘要。

    根据各地分社和报纸反映“发稿太多,容纳不了,希望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总社调整每日电讯稿的播发数量,以四开小型的隔日刊报为标准对象,以两版刊载本区新闻,一版刊载国内国际,一版刊载解放区消息计算,拟每日发稿5000字左右(社论、文件、中央负责同志讲话等不计在内),包括国际新闻1500字,沦陷区和大后方新闻1000字,解放区新闻2500字。

    1945年8月,随着国际局势的迅速发展,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已是意料中的事,秦邦宪深感分社工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于是以总社名义致电各分社,要求:一、整个新闻工作,应适应形势,作适当转变和部署;二、目前各分社应集中报道日寇要求投降后引起的影响;三、创造新的作风,立刻派遣所有记者随军行动,加强电务工作,密切与总社的电讯联系。新闻报道要快、短、确实。

    日本投降后,8月26日,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宣言中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秦邦宪根据中央的精神。要求全社一方面宣传做好对付敌人进攻的准备,迎击国民党反动派的一切进犯;另一方面宣传积极争取和平,寻求一切避免内战的方法。并在31日的编委扩大会上强调,应更多研究人家的宣传及自己的宣传,我们善于不留余地的批评,但不善于涵养一些的批评,宣传者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威服人。

    1945年12月16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准备出席政治协商会议。27日,中共代表团向国民党政府提交一份书面建议,要求无条件停战,以利于政治协商会议的进行。面对这种复杂的政治形势,如何正确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1946年1月8日,总社及时向各分社发出关于国共停战命令的报道。指出:“日内国共双方即将发布停战命令,在该命令出来后,各地应多报道我方诚心诚意执行停战令情形,同时对国民党军在停战令后,犹继续向我进攻,随时加以揭发”,但“材料必须十二万分确实,其部队番号、行动日期均需查明清楚(发给总社时发两遍),不必丝毫夸大,尤不能道听途说”。

    这种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及中央的方针政策的调整,及时向分社进行通报,使新闻报道更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了舆论的指导作用。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新华社,通讯社,中华,抗日,前身,红色,战争中
下一篇:昔日刑场何处葬英魂 方志敏遗骨发掘和安葬(2)||上一篇:邓小平乐观面对"三落三起" 回答毛泽东"等待"(4)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