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沈从文两次从军:报国心切 15岁过军营生活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政协报
 
清朝末年的凤凰县城虽地处偏远,但从清朝康熙年间设置镇道大员以后,小小的县城驻军人数达四五千,成为湘西军事和政治中心。当地民众由于耳濡目染,便产生了当兵吃皇粮为荣的功利思想。加之当时的凤凰当局,在县城开办了多处军事学校,培养初级军事人才。于是这座小城的城乡有志之青年都积极踊跃从戎。沈从文正处少年时期,思想活跃,报国心切,不甘落后于他人,又因为沈从文当时的家境也非常贫困,家里没有条件送他上学读书。他征得母亲的同意后,于1917年,他随地方上的杨明臣半土匪部队过起了军营生活,这年他刚满15岁,高小还没有毕业,他便“进到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去了。  
    沈从文随杨明臣的部队第一次出门后,不久即随军驻扎在怀化的一个小山村,当时军营一名姓肖的任军法处长,不到半年时间就屠杀1000人左右。有时深更半夜,离部队驻扎处约三四里的附近村寨发生火焚抢杀之事,即便是鸣锣打鼓,喊杀连天,这些驻军却总是紧闭军营大门,对发生的事置之不理。沈从文看到了军队的残酷和社会底层人物对命运的抗争,他原来寄希望从军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寄希望驻军能够为当地的人民群众解决一些痛苦,然而,当时所谓清乡而滥杀无辜和军人麻木的残酷现实生活画面在他的脑海留下了痛苦极深的印象。后来,湘西凤凰人陈渠珍当上了“湘西巡防军”统领,接管了这支湘西地方部队,移住保靖。这支部队的官兵,大多数是凤凰本土人,沈从文决定来到保靖投靠陈渠珍部队寻求出路。
 
    几经辗转来到保靖后,就寄住在统领部任书记的表弟处,希望通过表弟的关系能找到一个当勤务兵的工作。终因表弟所认识的人职位都很低,无力推荐,于是闲住了长达半年之久。沈从文第二次从军,目睹了他身前左右的军人们,几乎没一个配有好的命运。那位使沈从文敬佩的技术班班长梁凤生,跳高第一名的“田棒槌”,还有四个最好的朋友:满振生、陆韬、田杰、郑子参,他们都是一些人情美、技艺精的年轻人,但他们最终或死在内战战场,或死于病魔,或死于负气的冒险行为,不死的也只是在下级军官的位置上厮混。湘西的军人们大半“在历次小小内战上牺牲腐烂了“,军人的悲剧命运,与成千上万无辜被杀的农民的命运没有本质上的两样,都不能掌握自身的命运。沈从文为了消遣寂寞,打发时光,只好帮助同室的缮写人员抄写一些公文。由于沈从文写得一笔清秀的毛笔字,书写非常认真细心,字迹又端正,得到统领部参谋处负责人的赏识,就把他留在此处任缮写之职,抄抄写写,每月仅四块大洋的薪金。沈从文也从不计较薪金的多少,只是勤奋努力地工作,只求把缮写质量提高,赢得别人对他的好感。尽管只有微薄的薪金,他节衣缩食,把积蓄得来一点钱买了字帖、书籍,更加勤奋学习,于是书法日渐进步,工作更加出色。
 
    虽然在军营中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那么的单调和贫乏,但沈从文对生活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不气馁,不抱怨,对前途却满怀希望,充满着信心。他在完成上司交给的任务后,偶尔在星期日的时候约几个同乡好友去凭吊“天开文运”壁题和去河中游泳。亲身体验和观赏那诱人的大自然风光,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优美的大自然景色赐给他无穷的乐趣。正如他在自己的《自传》中所写的:“各种生活营养从我这个灵魂,使他触着任何一方面时,皆若有一闪光焰,到后来我能在桌边一坐下来就是八个钟头,把我生活中所知道的想到的事情写出而不明白什么叫作‘疲倦’,这分耐力与习惯,都出于我那作书记的命运。”加之保靖迁陵的秀丽山水和纯朴民风陶冶了沈从文,使他真正感受到山水精灵与民生疾苦形成的强烈反差。于是沈从文深有感慨地说:“保靖,是我走向人生的第一站”。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两次,报国,从军,心切,军营,从文,生活
下一篇:南开首次披露引进陈省身幕后:由邓小平亲自批准||上一篇:毛岸英为抗美推迟婚期 毛泽东:这才像我的儿子(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