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涛:加标题发稿是我们新华社的惯例,这事由我们负责,你不必管了
在《叶剑英年谱》中,记载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细节:11月12日陈云发言当天,叶剑英对华国锋说,“天安门事件”的平反问题要从速表态,以免中央被动。
叶剑英是华国锋至为信赖的前辈政治家。相信这一席话对华国锋的触动极为深刻。
此时,在京西宾馆的会场外,还有一个会议,这就是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这是一个特殊的常委会。9月,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开幕,此时吴德依然是市委第一书记,一个月后,吴德被免职,林乎加从天津调北京取而代之。常委会扩大会继续召开。11月11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关于“天安门事件”依然没有结论。代表们对此反应极为强烈。会议的公报几经修改,仍未能最终敲定。11月13日,市委进行会议总结。晚上,最后拟定会议公报。
14日上午,林乎加给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几位政治局常委写了一份报告,紧急请示关于“天安门事件”的处理问题,信上说:“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已于前天结束,我们准备了一篇7000字的新闻报道稿,到会同志强烈要求在报道中加上一段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话。”
林乎加的报告并没有提及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要求。
据称,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都在信上画了圈。这就是后来各种史书文献上所记载的:“经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中共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清明节……”的由来。其实,作为常委之一的邓小平此时尚未结束在新加坡的访问。他肯定没能亲自在上面画圈。
中央常委们的审阅和批复应该是在当天中午之前完成的。
因为当天下午,市委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周鸿书也应邀到会。新闻由北京市委第三书记贾庭三发布。他讲着讲着,离开了讲稿,从桌边拿起一张纸,念了一段话:
“1976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到天安门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完全是出于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无限怀念和深切哀悼的心情;完全是出于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深切痛恨,它反映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愿。广大群众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完全是革命行动,对于因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受到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恢复名誉。”
这就是政治局常委画圈同意另外加上的那段话。这段话里没有一处提到“天安门事件”,但是,老记者周鸿书却从中听出了弦外之音。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段话实际上是为“天安门事件”平了反。一散会,他驱车匆匆赶往新华社,找到国内部主任杜导正,汇报了会议情况,问他是不是能将这一段内容单发。杜导正说:争取吧。
周鸿书又匆忙返回北京分社,琢磨了很久,决定先写一篇2000多字的大稿子,把关于“天安门事件”的那部分内容放在文内,然后另外再单写一条消息,争取单发。
当天晚上10时许,周鸿书送北京市委书记审核的稿子有回音了。市委书记毛联珏给周鸿书打来电话说:“老周,你送的会议消息我看过了。如果就照这样来发,我这里通过了。关于‘天安门事件’那一段拿出来单发,我定不了。这得请示乎加同志。”紧接着他又补充一句:“恐怕他也定不了。”
周鸿书通告新华社国内部:大稿子已经通过,你们处理吧。
晚上,国内部的编辑们谁也不踏实,他们找到副总编辑穆青,说出了他们的编辑意图。穆青很赞成,立刻就让他们摘出几百字,其余的统统不要。
为慎重起见,穆青打电话找到社长曾涛商量,当时曾涛正在京西宾馆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穆青把这个意见告诉了他,并说:你现在正好在会上,可以征求其他同志的意见,听听可不可以这么做。
所以,当天晚上新华社并没有发出这条消息。第二天一早,周鸿书被召回总社。在国内部杜导正的办公室,大家开会研究怎么突出报道“天安门事件”的消息。
讨论了半天依然拿不定主意,最后杜导正说:咱们做两个方案,一个是把“天安门事件”平反放在导语里,把稿子整个调整一下。第二个方案是拿出来单发,最后由穆青来定。
关键字: 内容标签:涟漪,回眸,引发,历史,史海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在《叶剑英年谱》中,记载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细节:11月12日陈云发言当天,叶剑英对华国锋说,“天安门事件”的平反问题要从速表态,以免中央被动。
叶剑英是华国锋至为信赖的前辈政治家。相信这一席话对华国锋的触动极为深刻。
此时,在京西宾馆的会场外,还有一个会议,这就是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这是一个特殊的常委会。9月,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开幕,此时吴德依然是市委第一书记,一个月后,吴德被免职,林乎加从天津调北京取而代之。常委会扩大会继续召开。11月11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关于“天安门事件”依然没有结论。代表们对此反应极为强烈。会议的公报几经修改,仍未能最终敲定。11月13日,市委进行会议总结。晚上,最后拟定会议公报。
14日上午,林乎加给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几位政治局常委写了一份报告,紧急请示关于“天安门事件”的处理问题,信上说:“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已于前天结束,我们准备了一篇7000字的新闻报道稿,到会同志强烈要求在报道中加上一段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话。”
林乎加的报告并没有提及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要求。
据称,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都在信上画了圈。这就是后来各种史书文献上所记载的:“经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中共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清明节……”的由来。其实,作为常委之一的邓小平此时尚未结束在新加坡的访问。他肯定没能亲自在上面画圈。
中央常委们的审阅和批复应该是在当天中午之前完成的。
因为当天下午,市委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周鸿书也应邀到会。新闻由北京市委第三书记贾庭三发布。他讲着讲着,离开了讲稿,从桌边拿起一张纸,念了一段话:
“1976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到天安门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完全是出于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无限怀念和深切哀悼的心情;完全是出于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深切痛恨,它反映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愿。广大群众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完全是革命行动,对于因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而受到迫害的同志一律平反,恢复名誉。”
这就是政治局常委画圈同意另外加上的那段话。这段话里没有一处提到“天安门事件”,但是,老记者周鸿书却从中听出了弦外之音。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段话实际上是为“天安门事件”平了反。一散会,他驱车匆匆赶往新华社,找到国内部主任杜导正,汇报了会议情况,问他是不是能将这一段内容单发。杜导正说:争取吧。
周鸿书又匆忙返回北京分社,琢磨了很久,决定先写一篇2000多字的大稿子,把关于“天安门事件”的那部分内容放在文内,然后另外再单写一条消息,争取单发。
当天晚上10时许,周鸿书送北京市委书记审核的稿子有回音了。市委书记毛联珏给周鸿书打来电话说:“老周,你送的会议消息我看过了。如果就照这样来发,我这里通过了。关于‘天安门事件’那一段拿出来单发,我定不了。这得请示乎加同志。”紧接着他又补充一句:“恐怕他也定不了。”
周鸿书通告新华社国内部:大稿子已经通过,你们处理吧。
晚上,国内部的编辑们谁也不踏实,他们找到副总编辑穆青,说出了他们的编辑意图。穆青很赞成,立刻就让他们摘出几百字,其余的统统不要。
为慎重起见,穆青打电话找到社长曾涛商量,当时曾涛正在京西宾馆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穆青把这个意见告诉了他,并说:你现在正好在会上,可以征求其他同志的意见,听听可不可以这么做。
所以,当天晚上新华社并没有发出这条消息。第二天一早,周鸿书被召回总社。在国内部杜导正的办公室,大家开会研究怎么突出报道“天安门事件”的消息。
讨论了半天依然拿不定主意,最后杜导正说:咱们做两个方案,一个是把“天安门事件”平反放在导语里,把稿子整个调整一下。第二个方案是拿出来单发,最后由穆青来定。
关键字: 内容标签:涟漪,回眸,引发,历史,史海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