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当毛主席的大警卫员" 杨成武在总参谋部的岁月(2)

编辑:秋痕 来源:新华网
 
 参与组建防空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从就任副总参谋长起,杨成武开始了他在总参谋部工作的20年岁月。他多谋善断,见解独到,周密细致,执行命令坚决,成为党中央、中央军委进行战略谋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的得力助手。 
    努力开创防空力量建设新局面,这是杨成武初到总参谋部的开门杰作。新中国成立之初,防空力量非常薄弱,面临美蒋严重的空中威胁。党中央、毛泽东对防空问题高度重视,多次指示要加强京津等重点城市的防空建设。早在1950年7月,杨成武就受命担任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华北军区党委书记兼天津防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担负着京津地区防空的重任。1951年2月,他又兼任改建后的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承担着华北地区防空的重任。期间,他多方协调,整合力量,筹组对空情报网,强化作战训练,实施统一指挥,很短时间内就建成了一支粗具规模的防空部队,在京津防空作战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中央军委做出决策,把防空部队作为一个军种来建设。1955年3月,正式成立防空军,已经担任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又兼任了防空军司令员。在杨成武的领导下,防空军遵循战斗部队、作战指挥网、对空警戒网同步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边建设、边作战的方针,两年时间就初步建成了一个拥有若干高射炮师、探照灯团、雷达团等作战、勤务部队和院校的独立军种。伴随着防空军的发展壮大,防空作战捷报频传,两年中,仅在福建和粤东地区就击落国民党军入窜飞机近20架,在保卫领空安全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我军空防建设和防空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积极参与筹划和指挥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的作战,是体现杨成武统筹谋略水平的重要方面。杨成武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作为统率机关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经历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除珍宝岛反击战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之外的几乎所有战事。 
    1958年夏秋,为粉碎西方反华势力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打击国民党台湾当局的嚣张气焰,毛泽东亲自做出了炮击金门的战略决策。时任常务副总参谋长的杨成武,既参与中央军委的一系列战略筹划活动——通过炮击金门以观察美国对台政策的底线,又具体组织总参谋部制定各种作战方案,指挥部队实施军事行动,提供及时高效的情报保障和对策建议,有力保证了党中央战略意图的实现。 
    1959年3月,在境外反华势力的怂恿支持下,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周恩来立即电召正在西北视察边防工作的杨成武火速回京,参与组织指挥平叛作战。杨成武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军事打击、政治争取、发动群众相结合”的方针,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周密组织作战,精心谋划情报保障,灵活实施作战指导。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取得了西藏平叛作战的彻底胜利。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为了保障中缅两国勘界工作的正常开展,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央军委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出动部分兵力,与缅军协同作战,共同打击盘踞在中缅边境地区的国民党军残部。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热带山岳丛林地区作战,在军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期间,杨成武经常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情况,周密筹划组织作战行动,认真督促检查相关工作,协调处理各种问题,保证了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为进一步巩固边防,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增进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两个月的作战,我参战部队基本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此后,他还担任过中国援越工作小组组长和老挝工作组组长,并作为援柬领导小组成员,对推动国际反霸斗争做出了贡献。 
    “参谋、参谋,就是要能参善谋;总参、总参,就是最高统帅部的参谋。” 
    杨成武对战备工作非常关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多次深入海防边防第一线,进行战场勘察,检查指导防御工程建设,深入实地解决问题,对岛屿边防作战提出要求。50年代末,他贯彻中央军委指示,认真研究美国等国原子弹、导弹武器的发展对我国安全的影响,指导部队加强防敌原子弹、导弹袭击的训练与演习。6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北部成为军事战略的重点方向,他又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按照重点设防的原则,深入“三北”地区勘察调研,具体指导了“三北”防御工程的建设,为国防建设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精心筹组战略导弹和电子对抗部队,是杨成武的历史性功绩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了打破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党中央、毛泽东决定研制核武器。中央军委命令第二十兵团领导机关和工程兵某部,开赴大西北组建导弹、火箭发射试验基地,同时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基本建设工程修建委员会,任命罗瑞卿兼任主任,杨成武等为委员,负责基地的建设工作。1961年夏,由杨成武主持起草的原子弹试验“两年规划”,得到党中央、毛泽东的批准。期间,他积极参与筹划导弹作战基地建设,主持制定“三五”期间导弹、核武器研制和作战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参加组建第二炮兵,在“两弹”研制与实战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杨成武还非常重视电子对抗“软战力”建设。1965年12月,他主持总参谋部工作后,指示通信兵部研究筹组雷达部。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此项工作后被迫中断。1974年11月,他一重新回到总参谋部工作,就高度关注世界电子对抗技术的最新发展和作战运用,深为我军在未来战争中的电子战能力不足而担忧。他经常与有关人员进行商讨,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写报告,力主加强电子对抗力量建设。1976年11月,由叶剑英和杨成武共同提议组建的国务院、中央军委电子对抗和雷达管理领导小组开始办公。1977年4月,总参谋部电子对抗、雷达部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军电子对抗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其中倾注了杨成武的大量心血。 
    狠抓总参谋部全面建设和各项军事工作指导,是杨成武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他对总参谋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全面建设高度关注,投入了很多精力。他反复强调要加强机关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努力保持机关的团结和稳定,大力倡导勇于负责、敢于负责、敢于提意见建议的良好风气。他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强调一切行动都要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对于参谋部的工作,他有一句口头禅就是:“参谋、参谋,就是要能参善谋;总参、总参,就是最高统帅部的参谋。”他创造性地提出“上下请示,左右求援,既不越权,又不失职”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凡事深入细致,求真务实,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心到、眼到、脚到、手到、口到”的工作作风。他不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准确掌握第一手情况,作为谋划全局、指导工作的依据。

关键字: 内容标签:警卫员,总参谋部,毛主席,岁月,杨成武
下一篇:北京人都喝过哪里的水? 京城自来水百年史话(1)||上一篇:北京人都喝过哪里的水? 京城自来水百年史话(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