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北京人都喝过哪里的水? 京城自来水百年史话(2)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晚报
 
多座水厂落成喝水有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供水能力建设,先后投资兴建了第二、三、四、五、六、七水厂,以满足北京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用水需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超量开采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加之未经处理的工业、生活污水排放,使得不少水源井因受到污染而报废,供水能力下降,而城区用水需求却逐年上升,供水形势十分严峻。当时在供水高峰期,市区内一半以上的地区降压供水或限时限量供水。

    为了解决供需矛盾,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1982年第八水厂三期工程全部完工,日供水能力42.9万立方米;1985年建成日供水能力为17万立方米的田村山净水厂,但仍满足不了需求。为彻底解决北京用水难的问题,1984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日供水能力百万立方米的水厂——第九水厂。随着1990年第九水厂一期工程通水,北京城区自来水的供需矛盾得以缓解。1999年6月,第九水厂三期工程全部完成,该厂日供水能力达150万立方米,使北京市区供水能力翻了一番,从根本上缓解了北京用水紧张的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面临近10年的干旱,北京市区供水能力一直呈现出衰减——挖潜扩大,再衰减——再挖潜扩大的波浪运行发展状态,为了确保首都及奥运安全供水,自来水集团先后实施了平谷应急水源、第三水厂和第八水厂应急水源、“三厂一线”等提高供水能力的重点工程,最近4年间提升供水能力57万立方米,使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了295万立方米,首都安全供水保障度进一步提高,为南水北调水源进京奠定了基础。

    地下管网长达8000公里

    老北京人可能还记得,在解放初期,北京胡同里不时能看到吱扭作响的独轮水车给居民送水的景象。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京城第一个水站在北京宣武区天桥福长街出现,随后自来水公司在崇文区龙须沟、金鱼池居民贫困区免费安装了4个公用水站作为试点,拉开了全市普及供水的序幕。至1967年,北京城区公用水站达2677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86%。

    水站建成了,百姓吃水还是用肩挑手提,有的甚至到百米之外的街巷站去接水,冬季取水更为困难。1973年,为改善用水条件,方便百姓用水,自来水公司陆续开始将临街水站逐年分期分批改装接入居民院内。到1984年,三环路以内公用水站全部进入居民院内,从此百姓不出院就可以喝上甘甜的自来水。现如今,自来水管道早已接入千家万户,居民足不出户,拧开龙头就能流出自来水,年轻人肯定很难想象当初使用自来水时的艰难情景了。

     1910年建成的供水管网只有一条出厂主干线,从东直门水厂出厂后,沿东直门内大街到北新桥,向南经东四、东单到崇文门外大街上四条西口,供水范围“内以禁城为止,外以关厢为限”,服务人口只有30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供水管线随着城市的建设不断发展延伸。改革开放特别是1999年以来,北京市区供水管网平均每年增长280多公里,9年新增供水管线2000多公里,相当于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增长的总和,市区供水范围也发展到五环以外。到2008年,市区供水管网近8000公里,供水服务面积800多平方公里,服务人口830多万,增加了近2800倍。目前,市区内所有供水管网都已连成环状管网。

关键字: 内容标签:京城,史话,北京人,自来水,喝过
下一篇:北京人都喝过哪里的水? 京城自来水百年史话(3)||上一篇:史海回眸: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引发的历史涟漪(8)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