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 山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生中,作过大量的批示。这些批示作为其领导意志的集中体现和领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题词等一样,不仅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或审时度势、顺势而变,或绵里藏针、以退为进,或直截了当、力排众 议,或避实就虚、等待时机……本文摘录三例以飨读者。
一、“同意”
1969年7月底,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安徽省革委会主任、12军军长李德生从安徽调中央工作。周恩来同他谈话,明确他参加政治局的日常工作会议,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事组,还明确他“固定管理军委办事组的总政工作”,却一直没有下达总政治部主任的命令 [1]。
有人告诉李德生,在他到北京来工作之前,政治局就讨论过任命他为总政治部主任一事。当时,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长、军委办事组成员谢富治表示不同意,说李德生是带兵打仗的人,不是搞政治工作的,不适合做政治工作[2]。毛泽东对谢富治的发言很不高兴,当即提出反问:“李德生不适合,你就合适?”[3]
按照惯例,李德生的任命手续应由军委办事组办理。但是,由黄永胜、吴法宪、叶群等控制的军委办事组想方设法拖延不办。因为这个决定与林彪的打算不吻合。1959年庐山会议后,林彪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其野心日益膨胀,一直谋取对总政治部的实际控制权。1967年7月,在林彪的煽动下,总政治部被军队的造反派“砸烂”。11月,林彪指示在军委办事组下设立政工组、干部组,取代总政治部的职能。1968年10月,林彪宣布对总政治部实行“军事管制”。这期间,对于由谁来出任总政治部主任,林彪是有考虑的。当时,在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这4人中,黄掌管总参谋部,邱掌管总后勤部。林彪的想法是从吴或李二人中选一个掌管总政治部,这样三总部就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中了。然而,事情并不如林彪的意。毛泽东重用林彪,但对他又保持警觉。林彪任人唯亲,毛泽东很不满意。李德生进入军委办事组,“固定管理军委办事组的总政工作”,就是毛泽东的意见。由李德生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也是赞成的[4]。
后来,黄永胜等人以军委办事组的名义给毛泽东和党中央写了报告:“建议李德生同志任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或主任”。他们的倾向性和如意算盘不言自明。只要毛泽东画了圈,他们就可以按照办文惯例,任命李德生出任报告上的第一个职务,为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以后再相机提名任命吴法宪或李作鹏为主任。对林彪一伙的用意,毛泽东肯定洞若观火。他在报告上出人意料地批了两个字:“同意”。至于同意李德生担任哪一个职务,他没有明确。中央办公厅把批件退回军委办事组,军委办事组不知所措[5]。
1969年12月10日,中央再次明确李德生任总政治部主任,要求军委办事组按此办理报批手续。4个月后,李德生的任职命令才向全军公布[6]。
二、“照发”
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叶群等人摔死在异国它乡。在对林彪事件清查过程中,空军学院有位小食堂工作人员交给工作组一个本子。这个本子就是林彪的儿子林立果等炮制完成的武装政变计划——《“571工程”纪要》(以下简称《纪要》)。
据李伟信交待,1971年3月18日,林立果在上海对于新野、李伟信说:“根据目前局势,要设想一个政变计划”。同时要周宇驰20日从北京赶到上海参与讨论。21日,林立果、周宇驰、于新野、李伟信一起商量其事。他们分析了形势,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林彪的权力势力占绝对优势,是最好时机,但是可能逐渐削弱。张春桥、姚文元等“文人力量”正在发展,趋势是用张春桥,张代替林彪的可能性最大。对林彪的“接班”问题,他们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和平过渡,二是被人抢班,三是提前抢班。提前抢班可采取的办法有两个:或把张春桥一伙搞掉,保持林彪地位不变,再和平过渡;或直接谋害毛泽东。他们商定:争取和平过渡,做好武装起义的准备。首先做两件事:一是写个计划,一是以培养干部为名组建教导队。计划代号想了好久,最后林立果确定按照“武装起义”的谐音,称“571工程”计划[7]。
《纪要》以“B-52”作为毛泽东的代号,攻击毛泽东“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还对当时的国内形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进行各种诋毁和诬蔑。[9]很快,《纪要》就到了毛泽东的手中。毛泽东看后认为,这是搜查到的林彪罪行材料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件。他当即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阅”。与毛泽东的坦然不同,政治局的成员看了以后,都认为语言恶毒,是矛头指向毛泽东的非常反动的纲领,不宜公开[8]。毛泽东力排众议,他说:这一件最重要,必须下发。[10]他还在外交部关于向美国友人等谈林彪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批示:“谁人问都应直告,不应躲躲闪闪。”[11]
1972年1月,《纪要》作为中共中央文件《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二)》的附件,印发全党。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组织传达和讨论〈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二)〉的通知》上批示:“照发。”通知指出,“传达讨论的重点是批判《‘571工程’纪要》”,同时要求先在干部中传达,对“林彪的这个反革命纲领”要“逐条逐段地批判”,尔后向群众传达 [12]。
关键字: 内容标签:照发,看了,批示,鲜明,同意,个性,毛泽东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生中,作过大量的批示。这些批示作为其领导意志的集中体现和领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题词等一样,不仅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或审时度势、顺势而变,或绵里藏针、以退为进,或直截了当、力排众 议,或避实就虚、等待时机……本文摘录三例以飨读者。
一、“同意”
1969年7月底,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安徽省革委会主任、12军军长李德生从安徽调中央工作。周恩来同他谈话,明确他参加政治局的日常工作会议,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事组,还明确他“固定管理军委办事组的总政工作”,却一直没有下达总政治部主任的命令 [1]。
有人告诉李德生,在他到北京来工作之前,政治局就讨论过任命他为总政治部主任一事。当时,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长、军委办事组成员谢富治表示不同意,说李德生是带兵打仗的人,不是搞政治工作的,不适合做政治工作[2]。毛泽东对谢富治的发言很不高兴,当即提出反问:“李德生不适合,你就合适?”[3]
按照惯例,李德生的任命手续应由军委办事组办理。但是,由黄永胜、吴法宪、叶群等控制的军委办事组想方设法拖延不办。因为这个决定与林彪的打算不吻合。1959年庐山会议后,林彪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其野心日益膨胀,一直谋取对总政治部的实际控制权。1967年7月,在林彪的煽动下,总政治部被军队的造反派“砸烂”。11月,林彪指示在军委办事组下设立政工组、干部组,取代总政治部的职能。1968年10月,林彪宣布对总政治部实行“军事管制”。这期间,对于由谁来出任总政治部主任,林彪是有考虑的。当时,在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这4人中,黄掌管总参谋部,邱掌管总后勤部。林彪的想法是从吴或李二人中选一个掌管总政治部,这样三总部就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中了。然而,事情并不如林彪的意。毛泽东重用林彪,但对他又保持警觉。林彪任人唯亲,毛泽东很不满意。李德生进入军委办事组,“固定管理军委办事组的总政工作”,就是毛泽东的意见。由李德生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也是赞成的[4]。
后来,黄永胜等人以军委办事组的名义给毛泽东和党中央写了报告:“建议李德生同志任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或主任”。他们的倾向性和如意算盘不言自明。只要毛泽东画了圈,他们就可以按照办文惯例,任命李德生出任报告上的第一个职务,为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以后再相机提名任命吴法宪或李作鹏为主任。对林彪一伙的用意,毛泽东肯定洞若观火。他在报告上出人意料地批了两个字:“同意”。至于同意李德生担任哪一个职务,他没有明确。中央办公厅把批件退回军委办事组,军委办事组不知所措[5]。
1969年12月10日,中央再次明确李德生任总政治部主任,要求军委办事组按此办理报批手续。4个月后,李德生的任职命令才向全军公布[6]。
二、“照发”
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叶群等人摔死在异国它乡。在对林彪事件清查过程中,空军学院有位小食堂工作人员交给工作组一个本子。这个本子就是林彪的儿子林立果等炮制完成的武装政变计划——《“571工程”纪要》(以下简称《纪要》)。
据李伟信交待,1971年3月18日,林立果在上海对于新野、李伟信说:“根据目前局势,要设想一个政变计划”。同时要周宇驰20日从北京赶到上海参与讨论。21日,林立果、周宇驰、于新野、李伟信一起商量其事。他们分析了形势,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林彪的权力势力占绝对优势,是最好时机,但是可能逐渐削弱。张春桥、姚文元等“文人力量”正在发展,趋势是用张春桥,张代替林彪的可能性最大。对林彪的“接班”问题,他们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和平过渡,二是被人抢班,三是提前抢班。提前抢班可采取的办法有两个:或把张春桥一伙搞掉,保持林彪地位不变,再和平过渡;或直接谋害毛泽东。他们商定:争取和平过渡,做好武装起义的准备。首先做两件事:一是写个计划,一是以培养干部为名组建教导队。计划代号想了好久,最后林立果确定按照“武装起义”的谐音,称“571工程”计划[7]。
《纪要》以“B-52”作为毛泽东的代号,攻击毛泽东“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还对当时的国内形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进行各种诋毁和诬蔑。[9]很快,《纪要》就到了毛泽东的手中。毛泽东看后认为,这是搜查到的林彪罪行材料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件。他当即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阅”。与毛泽东的坦然不同,政治局的成员看了以后,都认为语言恶毒,是矛头指向毛泽东的非常反动的纲领,不宜公开[8]。毛泽东力排众议,他说:这一件最重要,必须下发。[10]他还在外交部关于向美国友人等谈林彪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批示:“谁人问都应直告,不应躲躲闪闪。”[11]
1972年1月,《纪要》作为中共中央文件《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二)》的附件,印发全党。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组织传达和讨论〈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二)〉的通知》上批示:“照发。”通知指出,“传达讨论的重点是批判《‘571工程’纪要》”,同时要求先在干部中传达,对“林彪的这个反革命纲领”要“逐条逐段地批判”,尔后向群众传达 [12]。
关键字: 内容标签:照发,看了,批示,鲜明,同意,个性,毛泽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万历罪状之九:“消极怠政”(3)||上一篇:史海:粉碎"四人帮" 叶剑英和华国锋如何"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