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教育出版社,还带有旧文人的某些气息,加之人才济济,他的感觉还是好的。既来之则安之,价钱是不讲究的。张中行开始在出版社里埋头工作,以此麻醉自己的灵魂。编书给他带来的是某种安慰,毕竟能在一个平台里展示自己的学识。业余时间还在佛教协会编辑《现代佛学》月刊,延续着四十年代的那些爱好。和外面的轰轰烈烈的运动比,他躲到了安静的天地里。
所有的都在变化。人与人不再称先生、兄弟,大家都成了同志。街上流行的是苏联的书籍。革命歌曲在四处流唱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改造、胡适批判、胡风批判、三反五反。每个人都隶属于组织,声音是一样的,颜色也是一样的。那些左翼队伍来的人,对此习以为常,但他不行,业余时间还是往寺庙里跑,和佛学界为伍。批胡适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的写作不再能被社会接受了,索性搞千年前的学术吧。知识分子要改造,自己也不能不在此例。连郭沫若都说自己要不断改造,像他这样一直落后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有的人一直是红的,那就远远离开他们;有的和自己一样是边缘人,彼此就有了点亲切感。那时就认识了叶恭绰、李济深、唐生智、吴贻芳。这些人的特点就是脸上没有战斗气,见了面亲切。他自叹自己是个不幸中万幸的人,在那样的时候,竟结识了一批有学识的人物。他们都曾显赫过,闪耀过,后来渐渐沉寂起来。人都要沉寂的,不过早与晚。张中行暗暗地感到:进行中的社会,能留下的东西殊少,学识与艺术才是真的存在。许多老人身上的遗存,比流行色更美。比如叶恭绰,才华和见识都不俗,是个有趣的人。这个孙中山的追随者,生命深处是文化的脉息,有许多深切的东西。张中行后来回忆说:
解放前他住在香港,于1950年来北京,住在东城芳嘉园,不久就迁到东四以南往东的灯草胡同。他喜欢佛学,热心佛学事业。其时由陈铭枢、巨赞、周叔迦等出面,集合与佛学有关的人士,筹划出期刊《现代佛学》,叶老和我都在被邀之列,所以我们很快熟识了。又因为还有些其他事情,我们常常见面。我的印象:他的最大特点是有才;才的附带物是不甘寂寞;稀有的经历深深地印在言谈举止中,具体说是,文气古气之中还带有时多时少的官气……他是文物专家,提到这方面的情况,无论人,无论事,都巨细不遗,如数家珍。他初来北京比较闲,我去看他,他常常谈及民初的政场大事,也是人、时、地,都清清楚楚。比如一次谈到二十一条,他说实际情况并不像流传的那样。于是谈到英国公使居尔典,谈到预备太子袁克定,等等。我听听,这些都是他亲历的,确是比较近真。有一次,我劝他把这些有关历史的第一手材料记下来,说这比其他工作似乎更有意义。他同意我的意见,可是慨叹精力已经不够,找助手也难得其人。
这些闲聊,对他的暗示是巨大的。他似乎也看到了如今进行的时代,必将流失到历史里的东西。一些在世人眼里重要的东西,在他那里就变得不重要了。
明朝灭亡后,顾炎武、傅山等人持节山林,不为世风所动,恪守旧俗,凛凛然有名节之风。辛亥后王国维跳入湖中,一死了之,任它江河流变,得以清白。遗民的传统,有生活上,有思想上的,各朝的初期都有此类现象,可以异地皆然。没有可“遗”的台阁,只有可“念”的思想。所以也只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顺生而行吧。较之那些被批判、被剥夺财产的人,他似乎没有什么精神之累,比顾炎武、傅山这些前代人,要随意的多了。
■叶圣陶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
建国初期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是积聚了一批学者的。张中行到那里时,心情很愉快,毕竟是换了一个环境。由教书到编书,是个大的转折,他的自信是有的,先前编过杂志,现在与出版打交道,万变不离其宗吧。许多事情对他都是新奇的,工作较先前有了新的挑战,人也和过去多有不同。他是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情进入到新生活来的。
他进入角色很快,也很兴奋,涉猎的话题较过去也多了一些。同事们都很热情,与学校的环境大不一样了。有老学究,也有青年人,学术氛围像是比中学更浓。有趣的是,这些新结识的人,许多后来都成了他的朋友。
老总是叶圣陶,一个大名鼎鼎的快五十岁的专家、作家。他给张中行的印象很好,儒雅、温和,没有一点架子。在接触的那一瞬,就有着和学校不同的氛围,学术和文学的气息在此是浓厚的。
在他最初的印象里,叶圣陶的文学天赋平平,没有什么大才。气韵不及周氏兄弟,文笔逊于郁达夫,似乎不是飞动的精神,而有些被庸常的东西压迫住了。对于一个敏感的学问家来说,他眼里的叶圣陶的印象大致是对的。不过在从事教育研究的人中,有叶圣陶这样的人也实属不易的。他介于作家和学者之间,两种思维方式都有,对教学的认识也高于常人。后来的学者中,还很少有过叶圣陶这种类型的人物的。他在知识界几乎可以说是个没有争议的人物。
我觉得张中行和叶圣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从乡下来,一生朴实,很平民化。所写的作品多是小人物,关注着底层的生活。即使出名的时候也没有一点架子,和蔼的态度让人难忘。其次是都有相当长的时间从事教学工作,对语文问题有切身的体会。不像一些语言学家的枯燥。只有作家型的语文专家才能深入到教学理念的深处,他们俩是代表性的人物。还有一点,就是对五四的基本看法相近,是反旧文学的新型作家,偏于鲁迅兄弟的思想。具体地表现在远离八股,对僵化的思想深恶痛绝。张中行在对文言与白话的看法上,与叶圣陶的观点也有近似的地方。都主张写作应当是“辞达而已”,不搞掉书袋的那一套。所以他们一见面,就很亲切。叶氏有儒者的风范,和孔子的一些理念暗合,那种不温不火的温情的美,似乎可以把一切焦虑都驱走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和他,人来,平生,友人,张中行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所有的都在变化。人与人不再称先生、兄弟,大家都成了同志。街上流行的是苏联的书籍。革命歌曲在四处流唱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改造、胡适批判、胡风批判、三反五反。每个人都隶属于组织,声音是一样的,颜色也是一样的。那些左翼队伍来的人,对此习以为常,但他不行,业余时间还是往寺庙里跑,和佛学界为伍。批胡适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的写作不再能被社会接受了,索性搞千年前的学术吧。知识分子要改造,自己也不能不在此例。连郭沫若都说自己要不断改造,像他这样一直落后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有的人一直是红的,那就远远离开他们;有的和自己一样是边缘人,彼此就有了点亲切感。那时就认识了叶恭绰、李济深、唐生智、吴贻芳。这些人的特点就是脸上没有战斗气,见了面亲切。他自叹自己是个不幸中万幸的人,在那样的时候,竟结识了一批有学识的人物。他们都曾显赫过,闪耀过,后来渐渐沉寂起来。人都要沉寂的,不过早与晚。张中行暗暗地感到:进行中的社会,能留下的东西殊少,学识与艺术才是真的存在。许多老人身上的遗存,比流行色更美。比如叶恭绰,才华和见识都不俗,是个有趣的人。这个孙中山的追随者,生命深处是文化的脉息,有许多深切的东西。张中行后来回忆说:
解放前他住在香港,于1950年来北京,住在东城芳嘉园,不久就迁到东四以南往东的灯草胡同。他喜欢佛学,热心佛学事业。其时由陈铭枢、巨赞、周叔迦等出面,集合与佛学有关的人士,筹划出期刊《现代佛学》,叶老和我都在被邀之列,所以我们很快熟识了。又因为还有些其他事情,我们常常见面。我的印象:他的最大特点是有才;才的附带物是不甘寂寞;稀有的经历深深地印在言谈举止中,具体说是,文气古气之中还带有时多时少的官气……他是文物专家,提到这方面的情况,无论人,无论事,都巨细不遗,如数家珍。他初来北京比较闲,我去看他,他常常谈及民初的政场大事,也是人、时、地,都清清楚楚。比如一次谈到二十一条,他说实际情况并不像流传的那样。于是谈到英国公使居尔典,谈到预备太子袁克定,等等。我听听,这些都是他亲历的,确是比较近真。有一次,我劝他把这些有关历史的第一手材料记下来,说这比其他工作似乎更有意义。他同意我的意见,可是慨叹精力已经不够,找助手也难得其人。
这些闲聊,对他的暗示是巨大的。他似乎也看到了如今进行的时代,必将流失到历史里的东西。一些在世人眼里重要的东西,在他那里就变得不重要了。
明朝灭亡后,顾炎武、傅山等人持节山林,不为世风所动,恪守旧俗,凛凛然有名节之风。辛亥后王国维跳入湖中,一死了之,任它江河流变,得以清白。遗民的传统,有生活上,有思想上的,各朝的初期都有此类现象,可以异地皆然。没有可“遗”的台阁,只有可“念”的思想。所以也只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顺生而行吧。较之那些被批判、被剥夺财产的人,他似乎没有什么精神之累,比顾炎武、傅山这些前代人,要随意的多了。
■叶圣陶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
建国初期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是积聚了一批学者的。张中行到那里时,心情很愉快,毕竟是换了一个环境。由教书到编书,是个大的转折,他的自信是有的,先前编过杂志,现在与出版打交道,万变不离其宗吧。许多事情对他都是新奇的,工作较先前有了新的挑战,人也和过去多有不同。他是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情进入到新生活来的。
他进入角色很快,也很兴奋,涉猎的话题较过去也多了一些。同事们都很热情,与学校的环境大不一样了。有老学究,也有青年人,学术氛围像是比中学更浓。有趣的是,这些新结识的人,许多后来都成了他的朋友。
老总是叶圣陶,一个大名鼎鼎的快五十岁的专家、作家。他给张中行的印象很好,儒雅、温和,没有一点架子。在接触的那一瞬,就有着和学校不同的氛围,学术和文学的气息在此是浓厚的。
在他最初的印象里,叶圣陶的文学天赋平平,没有什么大才。气韵不及周氏兄弟,文笔逊于郁达夫,似乎不是飞动的精神,而有些被庸常的东西压迫住了。对于一个敏感的学问家来说,他眼里的叶圣陶的印象大致是对的。不过在从事教育研究的人中,有叶圣陶这样的人也实属不易的。他介于作家和学者之间,两种思维方式都有,对教学的认识也高于常人。后来的学者中,还很少有过叶圣陶这种类型的人物的。他在知识界几乎可以说是个没有争议的人物。
我觉得张中行和叶圣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从乡下来,一生朴实,很平民化。所写的作品多是小人物,关注着底层的生活。即使出名的时候也没有一点架子,和蔼的态度让人难忘。其次是都有相当长的时间从事教学工作,对语文问题有切身的体会。不像一些语言学家的枯燥。只有作家型的语文专家才能深入到教学理念的深处,他们俩是代表性的人物。还有一点,就是对五四的基本看法相近,是反旧文学的新型作家,偏于鲁迅兄弟的思想。具体地表现在远离八股,对僵化的思想深恶痛绝。张中行在对文言与白话的看法上,与叶圣陶的观点也有近似的地方。都主张写作应当是“辞达而已”,不搞掉书袋的那一套。所以他们一见面,就很亲切。叶氏有儒者的风范,和孔子的一些理念暗合,那种不温不火的温情的美,似乎可以把一切焦虑都驱走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和他,人来,平生,友人,张中行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林彪一生中的五个女人(2)||上一篇:民以食为天:中国历代严惩食品造假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