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抄录《四库全书》一月 等于农民一年收入

编辑:汀滢 来源:网易
 

《四库全书》实在太大了。大到我们现在看起来,还会在心里充满惊艳。《四库全书》分为7部,仅文渊阁所藏的第一部,收录书籍即达3461种,79309卷。其规模之宏大,卷帙之浩繁,怎不叫人叹为观止?《四库全书》并非什么新撰之书。乾隆编修这部丛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把各类优秀文化典籍收录上来,安排专人加以抄录、誊写,制作精美的复本,从而把这些文化保存下来,传承下去。而书籍的“原本”还得还给持有者。要知道,修撰《四库全书》之时,印刷技术还落後,根本不可能有现今的复印、扫描技术。且编《四库全书》时,因为干的是抄写活,连活字印刷这样的技术也用不上,只能依赖最简单的毛笔和纸。这就可以想像,用毛笔抄写这样一部大书,要费多少的人力啊。

    当然,乾隆是不会去考虑这些事情的。辑录这么一部丛书所耗去的经费,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效应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况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正处於繁荣时期,盛世修书,也算是一件雅事啊。那辑录《四库全书》到底花了多少钱呢?这实在不好细算。作为一庞大的修书工程,它包含了徵集、选书、编校,几百人十余年的薪水,还有装帧,修藏书阁等众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要花钱。哪里能算得清楚?

    这里且说说抄录所费的钱银。

    按乾隆定的工酬,当时是抄录1000字付报酬2钱5分银子。若每部《四库全书》以8亿字计算,抄录一部就要花20万两银子。全书一共7部,那就得花140万两。—这仅是抄录所费的银钱,如果加上编校、修建藏书阁等花费,数目必然更加惊人。

    这么大的投入,也保障了抄录工的高薪。每千字付报酬2钱5分银子的规定,贯穿了《四库全书》修辑的全过程,达十余年之久。确实,用毛笔写字较为缓慢,且抄书要求工整,故一个抄录工每天只能抄录1000到2000字。即使按此速度,一个月一个人也能抄2.5万字到5万字,大约可得银子六、七两到十三、四两。这在当时值多少钱呢?依据当时安徽省的粮价,上好的米每石要银子1两4钱6分。那就是说,一个抄录工一个月的收入,可买四、五石到八、九石好米。如果是买糙米的话,则只要六、七钱一石。《红楼梦》中写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到里面吃螃蟹,很感慨:“这样螃蟹,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由刘姥姥的感叹,亦可反衬出抄录工每月收入的优渥。

    这些,还仅仅是“利”层面的。除此之外,抄录工还能享受“名”层面的额外待遇。比如,抄录满5年後,工作量超过180万字或360万字者,就可获得州判、县丞、主簿等官职,运气好的还可得到御赐举人或准予参加下科进士殿试的荣誉。在官本位思想浓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这无疑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为此,冲着这些“官职”,有些人不但不要报酬,甚至还通过请托人情和贿赂上官等办法得到抄录工的职位。这无疑给全书的辑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也使一些水平不高的人混进了抄录队伍。《四库全书》在检校中发现错漏百出,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抄录工造成的。这大概是朝廷在制定优惠政策时所没有想到的。(吴武洲)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抄录,四库全书,等于,收入,农民
下一篇:林彪一生中的五个女人(5)||上一篇:张爱玲:才女如何爱上汉奸?(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