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胡耀邦批示为电影《代理市长》上映开绿灯(2)

编辑:汀滢 来源:书摘
 
杨尚昆还派一个规格很高的代表团访问香港,代表团成员包括梁湘、范华、我等几名市委书记,还有汤国良和梁尚立两位副市长。我们访港期间,会见了郭德胜、胡应湘、郑裕彤、冯景禧、董浩云等大批企业家,探讨合作途径。我们还参观了许多项目,从发电厂到股票市场,还有准备开发的大屿山以及垃圾焚化场等市政设施。
我对杨在葆说:“改革开放,先要解决观念问题。”访港回来,由我执笔,我们这次访港的负责干部联名写了一份报告,谈如何参照香港的方式,解决电力问题。我们的报告还提到香港有数千菲佣,每月工资三千元,两年一换。珠江三角洲历来有“自梳女”外出帮佣的传统,可筹划组织人到香港做佣人,至于具体做法,可另行研究。杨尚昆后来提到,当时有人看到报告十分不满,说:“这是亡国奴思想!”不久广东开始筹备建广深高速公路,有人顾虑说:“建了高速公路,农民的牛走哪里?”
我在市政府工作期间,许多事情都有波折。引进外资、火柴加价一分钱、修桥修路收过桥费等等,都引发争论。鉴于当时广州全市的电话总共才几万台,我们提出按沙特阿拉伯的模式,引进外资迅速扩大电话容量,有人却强调保密问题,同时认为解放以来广州的电话容量增加速度已经足够快了。我们开过多次会,我还到北京找曾在广东工作过的两任邮电部长文敏生、杨泰芳。但直至我离开市政府,电话升级换代问题仍未解决。
广州市中心与番禺距离很近,但被河道隔开,来往不便。何贤、霍英东等几位番禺籍的港商提出投资建设洛溪大桥,以征收过桥费偿还投资的方案,几经周折后终于获批。因为建大桥牵涉很多主管部门,设计、施工过程中许多问题都要市政府出面协调解决。洛溪大桥跨过珠江后航道,为了确定桥面高度,我主持开了十几次会才确定下来。
杨在葆采访我之后,与马林两人通力协作,日夜奋战。马林改完一段剧本,杨马上接过来写分镜头剧本。我介绍的一些细节,被他们吸收到剧本中。剧组还选定洛溪大桥的施工现场作拍片的外景。
《代理市长》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归侨工程师萧子云出任瀛洲市代理市长。他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一上任就当众宣布要为全市人民做十件好事。为了缓解交通紧张局势,他号召农民集资建桥,并得到一批富裕起来的农民积极回应。萧子云还支持白云制药厂厂长刘力勋,大胆起用尚未平反的技术人员李华心积极研制新药,作出很大贡献。李华心的女儿、技术员李玉芳考试成绩优异,但有关部门因为李华心的“问题”不批准李玉芳出国进修。萧子云知道此事后,建议由白云制药厂出资送李玉芳出国留学。
萧子云代理了三个月市长,做了五件好事,却遭到了许多责难。一直支持萧子云的市委书记罗挺,也认为萧的一些做法欠妥。萧的妻子薇红、女儿肖肖为此感到不平。萧子云对改革坚定不移,坚信“万事利于国,万事利于民”就是和中央保持一致。他向罗挺直率阐述改革主张,还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宁犯天条,不触众怒。”为了实现上任时所许“做十件好事”的诺言,萧子云要求再代理三个月市长的职务。
片子拍摄完,杨在葆留在广东剪辑。北京电影制片厂催杨加紧完成,赶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放映。据当时文化部负责人周巍峙的小儿子周八月告诉杨在葆,周巍峙看了《代理市长》觉得很好,说:“杨在葆是个演员,还导了部电影。”《代理市长》很快获文化部电影局批准公映,还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放映,来自全国各地的宣传部长们看完电影后全体起立热烈鼓掌。
不久,中南海的星期五电影晚会也放映了《代理市长》,胡乔木、邓力群、薄一波、宋任穷等出席观看,丁峤、石方禹、艾明之等电影界负责人也在场。电影放完,胡乔木和邓力群要丁峤等留下,批评这部电影有反气,尤其是其中一些台词要改。他们特别强调“宁犯天条,不触众怒”一句,一定要改。
北影厂负责人胡其明找到杨在葆,说:“胡乔木、邓力群同志对这部电影有意见,要改。”杨听了很生气,直接找电影局长石方禹问:“你不是说这部电影很好,你看了很感动吗?怎么要改?”石方禹说:“我是说过这部片很好。但是领导说了话,丁峤要我传达。我是一级官员,我要传达。你是艺术家,改不改在你。”
杨在葆坚决不肯改,马林也支持他,而且建议他写信给胡耀邦。当时伟雄在深圳体验生活,杨在葆与他通电话,一致同意不作改动,同时立刻上书。杨在葆就在马林家中找一张大纸,抬头竖写“耀邦、启立同志”,然后写道:“我拍成电影《代理市长》之后,有领导同志对此有意见。我不懂人情世故,给您们写信,请抽空帮助指导。”
杨在葆写完信后,谢绝了托熟人转信的提议,借了马林的自行车直奔中南海。在《代理市长》中饰演李玉芳的女演员陈丽明陪杨在葆一道去投书。他们先到中南海北门,经卫兵指点又转到西门。陈丽明当时还是军人,不方便与卫兵打交道,杨在葆遂独自走向中南海西门。
杨在葆还未开口,站岗的卫兵已经认出他,脸上浮出微笑。杨说:“我有封信,想交给耀邦同志。”卫兵请杨在葆到传达室,但传达室的值班人员说按规定不能直接收信,要杨到邮局寄挂号信。杨在葆正试图说服值班人员收下信,忽然听到背后有人说:“让他把信留下吧。”杨在葆连忙转身问说话的人:“同志,贵姓?”那人说:“姓张。”原来他就是胡耀邦的秘书张耀光,当时恰好经过西门。杨在葆告诉张,写信是为了一部电影。张耀光说耀邦在北戴河开会,信先留下,一定转到。
过了五六天,杨在葆刚回到上海,就接到胡其明的电话,说胡耀邦已经在杨的信上作了批示,将信转给负责宣传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中央宣传部长朱厚泽、文化部长朱穆之等三人。批示的全文是:“转启立、厚泽、穆之同志:我看过这部电影,我觉得不错,比那些跟四化不沾边的好得多,不知好多少倍。有点儿刺,有什么不可以?”
胡耀邦的批示一经传达,《代理市长》的上映一路绿灯。电影先在北京放映,受到高度评价。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等先后请杨在葆等座谈。然后,杨在葆率剧组从广州开始,经武汉、郑州等地,将电影带到东北,一路掀起“《代理市长》热”。往往电影才放到一半,观众就热烈鼓掌,为剧中人物的言行叫好。有一期《大众电影》杂志还专门辟出专栏,刊登了《代理市长》的精彩台词。
这部影片反映的改革胆略与观念,对刚开始的城市经济改革产生强烈的冲击。辽宁省朝阳地区某矿党委书记说:这部电影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大美女,没有缠绵的爱情,但是好看。影片的主要创作人员事后总结说:“这部电影没有精雕细琢,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当时我们有个使命感,觉得需要振奋人心的大声呐喊,需要把声音喊出来。”正是这种促进改革的强烈呼号,在上至总书记胡耀邦、下至各地群众等不同阶层都引发共鸣。杨在葆凭借《代理市长》中的精彩演出,荣获第九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摘自《我亲见的名人与逸事》)


关键字: 内容标签:开绿灯,批示,上映,市长,胡耀邦,代理,电影
下一篇:一生痴情的汪静宜 鲜为人知的林彪之未婚妻||上一篇:佩斯所了解的北洋政府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