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张中行对文字的敏感,学识的驳杂,在工作中很快就显示出来。一般的语文教材编写者不会像张中行那么兴趣广泛的。他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令一些同事感动。一些重要的典籍、生僻的词语,在他那里都不是困难的事。所以叶圣陶往往也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就放手让张中行编。张中行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叶圣陶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信任他,也佩服他。这可让张中行受宠若惊。叶圣陶对这个小自己十余岁的人的关注,其实还隐含着另一个期待,就是对自己的普通话不太自信,张中行可以校正苏州的吴侬软语。而且渐渐地,张中行在诗词上的修养也让众人刮目,大家对他的好感不久就形成了。
他后来的同事张厚感先生告诉我,五十年代,叶圣陶请朋友吃饭的时候,常常也把张中行叫到身边,信任的感情是重的。可是张中行在领导面前似乎腼腆,不那么爽快。平时也很少与上司打交道。这是那时候的一种氛围。待到反右运动后,类似的聚会就渐渐少了。
对叶圣陶印象好的人很多,一般接触他的都有种信任的感情。叶圣陶后来在种种运动里能躲过劫运,在张中行看来是个谜。说其有世故的地方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他太忠厚,不愿意和人发生冲突,即使反右斗争,他出来讲话,指责别人的写作不注意标点符号,只从学问的技术层面发言,鲜涉及政治。这就很善,是生存的策略。说起他的善,应从其写的童话来印证。他的作品有时清澈得像山涧流水,对人与自然,是天然的爱,没有杂色在里。你看他写的《稻草人》等作品,何等的爱意!是看不到黑暗的东西的。作品如此,择友的方式也如此。他和夏丏尊、李叔同、丰子恺的友情,是现代史有趣的一页。这些朋友的身上都没有唳气,周身是温暖的光泽。他们在一起,远离争斗的话语,心是平和的。这个圈子里的人,乃中国读书界少有的群落,也是保留了旧文人儒风最多的一族。和那些杀气腾腾的人比,哪有一点恶气呢?
但张中行不是那个圈子里的人。他比那些儒者要晚一辈,而兴趣又有不同的一面。叶圣陶的特点是中正平和,不逾矩。文章被温情裹得太久,很少放荡的时候。张中行的思想是盘旋多致的。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不老实。总在思考越界的事物,暗自蹚雷区的时候多。所以对叶圣陶的柔和就不能不有想法。深说是才华问题,浅说有世故的一面也未可知。但他的这一特点使其免遭大难,从险滩里绕了过去。“文革”后期,张中行被遣送乡下,其境极惨,几乎无路可走了。有一次张中行从乡下回城见他,却交臂失之。叶圣陶知道后特写信给他,依然那么热情,没有因为对方落魄而显出架子。这让张中行颇为感动。他在绝望的时候,在这位长者身上感受到了天底下的温情。晚年常常感念着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有时对比这两个人,常想,在什么地方很像,又不太一致。比如爱好上都喜欢民俗的东西,心细,喜欢寂寞的生活。都不贪恋宏大的叙事。文字都是平淡的美,不去用力地写文章。不同的是,叶圣陶对世俗社会有自己的成见,接触人多,做的事也多,所以一直是闻人。张中行却从来都是小人物,从没有做巨匠的奢望。但因为在底层的时间久,没有热闹的场景,所以那岑寂的心就比叶氏深广,偏向哲学的一面。叶圣陶的书是和风细雨,即便是绝望的笔触也有暖意的存在,儒者的风范尽入笔端。他不像张中行那样对己身的痛感挖得深,利他的地方多,所以精神是外流的,散出春日的温暖。
我读张中行时,心是沉潜的,被拽到很远的时光里。那里有古人的精魂在,久久地缠绕着,刺痛着内心。叶圣陶的书是把个体的冷暖与社会关怀分离的。只是在日记和诗词里有内心的凄苦,而文章则多面向青年,是爱心的播撒,是路向不同的。在教育理念上,他们基本一致,可是张中行似乎更有点个人主义的意味,反叛的东西是多的。也许是社会环境进化了。叶圣陶早走十几年,张中行赶上了改革开放时期,总可以一吐心中的委屈了。所以说了前辈不能说出的话,这是命运还是什么呢?细心的读者是会深解一二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和他,人来,平生,友人,张中行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他后来的同事张厚感先生告诉我,五十年代,叶圣陶请朋友吃饭的时候,常常也把张中行叫到身边,信任的感情是重的。可是张中行在领导面前似乎腼腆,不那么爽快。平时也很少与上司打交道。这是那时候的一种氛围。待到反右运动后,类似的聚会就渐渐少了。
对叶圣陶印象好的人很多,一般接触他的都有种信任的感情。叶圣陶后来在种种运动里能躲过劫运,在张中行看来是个谜。说其有世故的地方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他太忠厚,不愿意和人发生冲突,即使反右斗争,他出来讲话,指责别人的写作不注意标点符号,只从学问的技术层面发言,鲜涉及政治。这就很善,是生存的策略。说起他的善,应从其写的童话来印证。他的作品有时清澈得像山涧流水,对人与自然,是天然的爱,没有杂色在里。你看他写的《稻草人》等作品,何等的爱意!是看不到黑暗的东西的。作品如此,择友的方式也如此。他和夏丏尊、李叔同、丰子恺的友情,是现代史有趣的一页。这些朋友的身上都没有唳气,周身是温暖的光泽。他们在一起,远离争斗的话语,心是平和的。这个圈子里的人,乃中国读书界少有的群落,也是保留了旧文人儒风最多的一族。和那些杀气腾腾的人比,哪有一点恶气呢?
但张中行不是那个圈子里的人。他比那些儒者要晚一辈,而兴趣又有不同的一面。叶圣陶的特点是中正平和,不逾矩。文章被温情裹得太久,很少放荡的时候。张中行的思想是盘旋多致的。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不老实。总在思考越界的事物,暗自蹚雷区的时候多。所以对叶圣陶的柔和就不能不有想法。深说是才华问题,浅说有世故的一面也未可知。但他的这一特点使其免遭大难,从险滩里绕了过去。“文革”后期,张中行被遣送乡下,其境极惨,几乎无路可走了。有一次张中行从乡下回城见他,却交臂失之。叶圣陶知道后特写信给他,依然那么热情,没有因为对方落魄而显出架子。这让张中行颇为感动。他在绝望的时候,在这位长者身上感受到了天底下的温情。晚年常常感念着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有时对比这两个人,常想,在什么地方很像,又不太一致。比如爱好上都喜欢民俗的东西,心细,喜欢寂寞的生活。都不贪恋宏大的叙事。文字都是平淡的美,不去用力地写文章。不同的是,叶圣陶对世俗社会有自己的成见,接触人多,做的事也多,所以一直是闻人。张中行却从来都是小人物,从没有做巨匠的奢望。但因为在底层的时间久,没有热闹的场景,所以那岑寂的心就比叶氏深广,偏向哲学的一面。叶圣陶的书是和风细雨,即便是绝望的笔触也有暖意的存在,儒者的风范尽入笔端。他不像张中行那样对己身的痛感挖得深,利他的地方多,所以精神是外流的,散出春日的温暖。
我读张中行时,心是沉潜的,被拽到很远的时光里。那里有古人的精魂在,久久地缠绕着,刺痛着内心。叶圣陶的书是把个体的冷暖与社会关怀分离的。只是在日记和诗词里有内心的凄苦,而文章则多面向青年,是爱心的播撒,是路向不同的。在教育理念上,他们基本一致,可是张中行似乎更有点个人主义的意味,反叛的东西是多的。也许是社会环境进化了。叶圣陶早走十几年,张中行赶上了改革开放时期,总可以一吐心中的委屈了。所以说了前辈不能说出的话,这是命运还是什么呢?细心的读者是会深解一二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和他,人来,平生,友人,张中行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千古风流话周郎 周瑜人格堪称完美(5)||上一篇:千古风流话周郎 周瑜人格堪称完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