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参与者回忆:中共中央五个"一号文件"起草轶事(1)

编辑:汀滢 来源:人民网
 

2月11日,地处沂蒙老区的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花泉村70多岁的马清法老人让孙子给自己读报,“抢”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听完孙子的讲解,老汉兴奋地说:“俺是明白了,国家千方百计让俺农民的钱包鼓起来、日子好起来、腰杆硬起来!”近一段时间以来,该区已形成了学习“一号文件”的高潮。 中新社发 高贵军 摄
 
    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连续发出5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我很荣幸地参与了部分文件起草工作。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忆那段我们所了解的有关起草见闻,别有一番意味。

    缅怀两位逝者

    在起草文件的团队里,林子力和张云千是两位杰出的主要执笔者。这两位研究员调查、写作都很努力。记得1983年的“一号文件”就采纳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创见和论断:“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从中央“不许包产到户”到如今不仅允许,而且作为“伟大创造”和“新发展”,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当时也确乎石破天惊,出人意料。薄一波在讨论这一论断时,还作了发挥,说不仅如此,“实际上还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我当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雇工问题的争论。我们找了《资本论》等马列主义原著,寻找区分小业主和资本家的依据,杜润生为此问题还派纪登奎赴东欧考察。林子力等理论组同志跑了江苏等几个省,走访了60多个涉及雇工的单位,指出了雇工现象的“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在一个历史时期内“为发展生产所必需,利大于弊,不妨允许,以便为改革摸索经验”。林子力还对我们笑论,人的智商不一样,能力不一样,天下不能都是博士,没人种田哪有饭吃;有些人是当老板的料,有些人只能做粗壮工,社会总是有不同层次的分工;当然也可以互相转化。张云千是水利部副部长的儿子,但他从无高干子女的架子,同样与张子力一起埋头苦干。我那时主要在流通组协助段应碧做些资料工作,打打下手,但被这些“老同志”(其实是不老,只年长几岁)精神所感染,真心诚意跟他们学。

    一字值千金

    在起草文件过程中,常常为一字一句,争得面红耳赤,这可不是咬文嚼字,而往往是事关大局。

    一次是杜润生同志从耀邦同志那儿回来,说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向胡探询:家庭联产似乎近于单干,联产是好的,“家庭”两字可否不要?

    这一传达,就像炸开了锅。当时国务院农研中心副主任吴象第一个站起来讲:“那怎么行?家庭是基础,这两个字万万不能删。”然后七嘴八舌,讲到大农业也不排斥家庭经营为基础,等等。最后还是坚持未改动。1989年政治风波后一度“左”风抬头,在国庆40周年讲话中少了“家庭”两字,安徽小岗村等立即上书中央,最后才恢复“家庭经营为基础不可动摇”,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又如小城镇建设,当时统购统销尚未废除,农民进镇有个吃饭问题。开始文件初稿写的是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镇干活。但一个月就要吃三四十斤米,吃完了还得回去背,太不利索了。当时好像是姬业成(这位同志也已故去)琢磨出一个字:把“自带口粮”改为“自理口粮”,“带”字换了“理”字,可带、可买、可借,就多了法子,活了路子。

    对争论的许多问题,一时难定,也开了一些口子:允许分散决策,多点试验,以分散风险。只要群众自愿就可以。这就给辽阔祖国的各地区以因地制宜之权。杜老的名言是,允许试验,先多样化,再逐步规范化。这在冲破计划经济千篇一律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思路大解放。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共中央,轶事,参与者,起草,一号文件,回忆
下一篇:揭秘史上食人面纱:远古北京人有食人之风(3)||上一篇:明朝与日本所谓“朝贡”关系的历史真相(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