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老前门忆旧:商人更替 时代变迁(2)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新闻网
 

老字号在清朝的辉煌

最初的那些老字号与其说是自持家业、白手起家,倒不如说是与权贵走得最近,资本的原始积累,多是依仗着皇宫御内。

月盛斋最为典型。它是当年唯一一家开在户部街(今天安门)的馆子,在那时,周边是宗人府、户部、吏部、兵部和太医院。

月盛斋的老马家起初卖的只是酱烧羊肉,独一份,上到慈禧下到达官贵人都热捧。

老马家最初来到京城是在元朝。从泉州北上,做的是香料生意。直至清乾隆年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后人马庆瑞偶然进了礼部做供桌,每每能拿回一些祭祀供品,他又暗中观察御膳房师傅如何做酱羊肉,遂也如法炮制。没想却广受好评,马庆瑞遂买下一间店面,正在户部街上,取名“月盛斋马家老铺”。

月盛斋到了二代当家的时候,马庆瑞的儿子马永祥将本家的一些香药加入到酱羊肉里,一是增加了香味,二是增加了营养价值。自此,月盛斋名满京城,当时的主要客户还是上层的达官贵人,一般老百姓买不起。那时候盛传,买不起月盛斋的肉,就在户部街北口,拿着馒头闻香吃馍。

到了第三代马永昌的时候,马家已经相当富裕。置下了地产,3个大院子。每天只卖两大锅一百多斤肉,夏天还歇业。平时与太医在家后院品茶,讨论如何用中药做更好的改良酱羊肉。

到了光绪年间,月盛斋达到了事业的顶峰,据说慈禧最爱吃酱羊肉,每晚夜宵都要吃一小盘,故特赐了腰牌,可以让马家把肉直接送进宫内。每当慈禧游昆明湖时,后面常拴两小船,一条是御膳房,一条是马家老铺。

为了专门给慈禧特供酱羊肉,马家四处搜罗名贵香药,其中一味香药据马家第六代传人马国耀回忆,用现在的钱估算,每斤贵达16万元。

朝廷从来都是马家最大客户,故此月盛斋虽然不是官家,但比官家还要硬。身在户部街,没人敢惹。

马国耀出生于民国,那时家里条件已经不如清朝,但依然能让他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那时马连良等名角演戏,不论多贵的场子,总留一个包厢恭候着他们。

不止是月盛斋,当年发达的同仁堂也是如此。宁波“铃医”出身的乐家,明永乐年间来京,清朝时后人乐尊育在太医院做了个小官。儿子乐梧岗想走仕途不成,只好子承父业,在前门外大栅栏开了同仁堂药铺。

同仁堂前店后作坊,自产自销药店,经过几十年的苦心钻营,已初具规模,但到了雍正年间,同仁堂翻身成了宫里御药房里的供应商。起初只是供奉药材,据同仁堂文献记载,自雍正年间起,皇室同意预领官银并屡次特许同仁堂增调药价,自道光十七年以后更恩准按市价核算。慈禧当政后,认为同仁堂的药好,曾令代制宫内服用的成药,同仁堂因此有机会获得更多宫廷秘方。

由此起势,同仁堂不但在增调药价上盈利,更以天下药业第一大买主的身份操纵药业市场,垄断持续200余年。

除经济上的支持外,更有政治方面的支持。同仁堂有了乾隆这个靠山,社会声望和身价都倍涨,老百姓认为它是给皇上做药的,都认这个牌子。后来清朝覆灭,还欠了同仁堂一堆债务。

乐家是个大家族,多年的积累,又是一个殷实之家。第13代传人乐崇熙记得很清楚,“曾祖母在世时,四大房都住在前门大栅栏的大宅子里。宅子不是标准的四合院,但足有200多间房。”到了晚清留学热时,家里自费让男孩子们去欧州游学,一去就是好几年,回来后带回许多新式的想法,包括对西医的认同,让年轻职工学英语。更多则是西式生活方式,那时乐家在北海有个游艇,这是乐崇熙记忆犹新的儿时生活。

像这样因为皇族青睐而镀金的老字号还有好几家,如“都一处”,据说乾隆微服私访时吃过他家烧卖大赞而出名,所以一个卖烧卖的小馆也能屹立不倒一百多年。还有“一条龙羊肉馆”,光绪皇帝在此用过一次餐,从此馆子就火了。

前门商人也分三六九等,第一等是官商,如“内联升”,专门给宫里大臣做官靴;第二等就是这些“皇商”,声名远播,日进斗金;第三等就是五花八门的服务业,更市井,很多开在胡同里,或是走街叫卖,登不了大雅之堂。

无论是哪一等买卖,前门在清朝乾隆年间商业达到了顶峰,因为“国门”的位置,清政府是前门商业最主要的商业来源。


关键字: 内容标签:前门,忆旧,更替,变迁,商人,时代
下一篇:赵瑜与张侃||上一篇:闻一多擅长讲古诗 称《诗经》为一部淫诗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