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北大那些人:马寅初带女儿和棺材上台演讲(1)

编辑:秋痕 来源:新闻午报
 

《北大那些人》一书精选了北大数十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名人学者的上千则逸事、话语,力图从细微处管窥一代学人的精神风貌和为人治学的严谨态度。



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又名元善,原籍浙江嵊县,生于绍兴。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

马寅初青年时期学习非常刻苦,生活也很清贫。白天上课,晚上还要挑灯读书。他用不起电灯,油灯用的是相对便宜的菜油做燃料。有一次,一位朋友来他宿舍探望,发现灯光非常昏暗,便为他点上了两根灯芯。马发现后,立刻把其中一根熄灭,歉意地对朋友说:“我点不起两根灯芯,请别见笑!”

1919年初,北大教授评议会决定取消文、理学长,提出设立教务长,统管文、理、法三科。教务长的权力处在校长之下、教授之上,因此成为各科教授争夺的焦点,尤其是教授力量最强的文、理二科的教员更是志在必得。最后经过商量,决定各科推出一名候选人。当时,文科推出陈大齐,理科推出俞同奎,法科推出马寅初。最后在评议会正式选举时,为避免无谓的争端,校长蔡元培投了马寅初一票,因此,马寅初成为了北大历史上第一任教务长。

马寅初讲课很少翻讲义,讲得激动时,往往走下讲台,挥动手臂,言词密集,如同阵雨。一些坐前排的学生说:“听马先生上课,必须撑雨伞。”

1936年马寅初住在杭州时,经常带着他的儿子去澡堂洗澡,因此与澡堂里的服务员混得很熟。服务员见马氏父子夏天穿的背心总是有洞,冬天穿的长袍也很破旧,忍不住疑惑地对马寅初说:“马先生是省府委员、经济学博士,还穿这么破旧的衣服?”马寅初风趣地说:“夏天背心的破洞穿着很凉快。”又说:“衣服的作用在于保暖,新旧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能穿就行,不必讲究!”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次马寅初在重庆大学商学院大礼堂演讲,台下混进了国民党特务,情况很危险。马老带了女儿和棺材上台。他说:“为了真理,我不能不讲。我带了棺材,是准备吃特务的子弹;带女儿来是让她亲眼看着,特务是怎样卑鄙地向她爸爸开黑枪的,以便她坚定地继承我的遗志。”

接着,他话锋一转,就针对国民政府的种种腐败状况,四大家族的企业、财产等等算了一笔细账。他的演讲,赢得了阵阵春雷般掌声,使混在台下的特务不敢贸然下手。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连连派人以高官、美金为诱饵,劝他不要再发表此类演说,但马老一一严词拒绝,后来逼得蒋介石亲自派人去请马老,说有事叙谈,马老照样拒绝了。

周总理病逝后,已经95岁的马寅初一定要去吊唁,并向周总理遗体告别。他激动地说:“我就是死了也要去!总理自己已身患重病,还特地派医生来看望我。我一定要去吊唁,万一吊唁完死了,我也心甘情愿。”后来,马坐着轮椅去向周总理遗体鞠三个躬,绕遗体两周才告退。


关键字: 内容标签:棺材,上台,北大,演讲,女儿,马寅初
下一篇:春宫画史:赵光义强幸周薇 孟珙奸污金后(3)||上一篇:罗振玉与大云书库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