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 杨兆麟"解密"幕后故事(1)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网
 

 
油画巨作《开国大典》(来源:中国文化报)
 
1949年10月1日,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节日。这一天,在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简称“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实况广播,传遍神州大地,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杨兆麟,曾负责安排“开国大典”广播稿的编写和播出工作,而当年同在实况广播现场工作的梅益、李伍、胡若木、黄云、丁一岚、齐越、傅英豪等人,都已经作古。“开国大典”实况转播的幕后故事,只能由杨兆麟来“解密”了。笔者为撰写中国广播电视人物系列丛书之杨兆麟传,多次对他进行采访。说起“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杨兆麟十分激动,对当年一起紧张工作的同事尤为怀念。

  群策群力,克服技术难题

  大约从1949年8月底开始,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各有关部门开始进行准备工作。梅益和温济泽等同志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实况广播”的用语,意思是:通过广播设备,把现场的实际情况、音响和播音员的解说,同步广播出去。

  胡若木和杨兆麟、高而公等分工编写实况广播稿,一次又一次到郊外去采访阅兵式和分列式的演习,以及各受阅部队的情况。同时,他们还深入到参加游行的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农村,了解情况。实况广播稿经过反复讨论,不断修改完善。播音员丁一岚、齐越每次也都参加讨论,深入了解情况,领会稿件的精神。

  当时,转播设备相当简陋,技术上有不少难题。其中之一,是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器,音量相当小,而参加“开国大典”的将有30万人,显然不能适应需要。为了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天安门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播到全国,1940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九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形成强大的音量,大家把它称为“九头鸟”。有关部门在天安门广场架设了好几个“九头鸟”,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

  技术上还有一个大难题,就是设备比较简陋,只能把天安门广场以内的音响转播出去,一旦出了天安门广场,远处的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机房了。可是,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的时候,将要乘阅兵车从天安门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到了街的尽头以后,再返回天安门广场。这样,问题就来了,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开出天安门广场以后怎么转播呢?工程师黄云想了一个办法,在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的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话筒,用一根线连接到汽车尾部的一个小喇叭上,然后在记者和技术员乘坐的采访车上,安装一部钢丝录音机,尾随朱德总司令的检阅车录音。由于要在检阅车上安装机器,采访车还要尾随其后,事关重大,广播电台报请阅兵指挥部批准。阅兵指挥部也想不出别的办法,很快就同意了。在西郊机场演习的时候,黄云和杨兆麟乘坐采访车,紧随检阅车之后,录下了朱德总司令在检阅过程中的全部音响,包括朱德总司令向受阅部队指战员的问候:“同志们辛苦了!”指战员齐声高呼:“为人民服务!”由于车速和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距离和“开国大典”现场完全相等,所以录音以后,10月1日就可以使用。现在听起来,技术上真够“落后”,可是,这在当时却是唯一能够采取的措施。

  在演习的时候,朱德总司令询问他们实况转播的准备情况。由于这是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和广场进行实况广播,任何人都没有把握,朱德总司令担心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的时候,技术上出问题。为了保证安全、优质播出,朱德总司令要求广播电台派人到他的住处去,事前为他录音。虽然广播电台知道天安门城楼上的播出不会有问题。可是,朱德总司令如此认真、谨慎,他们只能奉命照办。在朱德总司令指定的时间,黄云和杨兆麟前往中南海为他录音。这个录音虽然当天没有使用,却成为一件珍贵的文物。

  为了使全国人民能共享节日的欢乐,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事先通知各地方广播电台同时联播“开国大典”的实况。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切准备就绪。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实况,解密,幕后,广播,故事,开国大典,兆麟
下一篇:胡适猝死的直接导因 发言受攻击(2)||上一篇:老北京红妓女讲究穿戴比大户小姐更甚(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