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 杨兆麟"解密"幕后故事(2)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网
 
激动人心的实况转播,“历史性”的遗憾

  1949年10月1日清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发出预告:“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全部转播今天下午三点钟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并且在同一天的报纸上刊登了这一消息。喜讯立即传遍全国。

  10月1日上午8点,人民解放军的受阅部队到达指定地点。上午10点,30万群众陆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热烈的欢呼声、嘹亮的歌声。人们不断地打听:毛主席怎么还不上天安门呢?“开国大典”什么时候开始呀?

  下午一点半,梅益、李伍、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李志海等人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天安门城楼的西侧,为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实况广播工作进行最后的准备。

  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决定由梅益在现场主持天安门城楼转播的各项工作。李伍和李志海负责天安门城楼上的技术设施,特别是要保证主席台的话筒和播音话筒的安全。黄云和傅英豪负责机房和天安门广场的音响设备。胡若木和杨兆麟负责安排实况广播稿的播出工作。

  播音的话筒,原来是放在天安门城楼走廊的最西端。可是,这天参加观礼的人太多,一直排到了走廊的东西两端,而且人声鼎沸,他们只好把播音话筒移到天安门城楼西侧的平台上。站在话筒前面工作的有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四个人。

  下午2点左右,负责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也提前来到天安门城楼,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实况广播工作。

  下午2点45分,毛泽东和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各位委员分别乘汽车,出中南海东门到达天安门城楼北面,大家在西侧台阶处下车,然后拾级而上。他们从杨兆麟等人面前经过,看了看,没有说话,再走到城楼的正中央就位。

  此时此刻,全场的30万人,长时间欢声雷动。

  下午2点55分,丁一岚和齐越开始播音。

  下午3点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典开始。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顿时,广场上再次欢声雷动,情绪激昂。

  接着,毛泽东按动电钮,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肃立,经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广场上,五十四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二十八年历程。

  毛泽东那充满激情的、十分洪亮的湖南乡音,回荡在天安门上空。杨兆麟觉得毛泽东讲话的声音与平常相比有点变调,大概是太激动了。在天安门城楼上有1000多人,大家都饱含着热泪,庆祝“开国大典”。杨兆麟也激动得热泪盈眶。

  丁一岚和齐越认真地交替朗读实况广播稿,把眼前的动人情景报告给国内外亿万听众。胡若木和杨兆麟一声也不能吭。但是,由于他们事前进行了采访,撰写了广播稿,具体了解庆典的程序,用手指点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丁一岚、齐越现在应该播出哪一段,男声和女声轮换。他们四个人配合默契,工作很顺利。承担了重任的那个立式的老话筒,如今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从下午3点35分开始,朱德总司令检阅陆、海、空三军将士。他站在阅兵车上,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站在指挥车上,先检阅了排列在天安门广场的部队,随后,阅兵车在军乐声中缓缓驶向东长安街。这时候,天安门楼城下的机房里,技术员准时开动录音机,播放黄云和杨兆麟事前制作好的录音。等阅兵车和指挥车开回天安门广场,恰好准时放完了录音,又接上现场的音响。

  朱德总司令回到天安门城楼,登上主席台,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领土”。

  然后,全体受阅部队从东向西展开了分列式。海军、步兵、炮兵、装甲兵、坦克兵、骑兵队伍,伴着雄壮的军乐,陆续通过天安门广场。当军旗车“功臣号”坦克行驶到金水桥前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军旗在旗手李世雄手中向下45度角向天安门城楼上致敬。此时,天安门上空出现了人民空军的战鹰。天上地下,无比的威武、雄壮。杨兆麟事前访问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询问飞行的情况。刘亚楼告诉他一个“秘密”,因为飞机的数量很少,只有26架,一两分钟就飞过去了。于是,决定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以后,绕到北边去,再从东向西飞一次。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实况,解密,幕后,广播,故事,开国大典,兆麟
下一篇:百岁将星萧克的多彩人生:曾经获得茅盾文学奖(5)||上一篇:战后法国通敌女奸 被扒光衣服剃光头游街(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