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建国初中共党内高层权力斗争:东北王拒绝进京(4)

编辑:秋痕 来源:书摘
 

莫文骅一听,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高岗背后告状。他气愤地骂了一句:“高岗,这个坏蛋!”

毛泽东一听,皱皱眉头,说:“看来,你对高岗同志意见还不小哪。”

莫文骅瞪大了眼睛:“主席,你听我仔细说。这个高岗,完全是在打击报复泄私愤。根子在于,他想当留守兵团的政委,我和肖劲光司令员坚决反对,他没有当成,他就耿耿于怀,背后搞小动作。他作风霸道,权势欲重,不但不注意维护军地团结,还制造矛盾,挑拨是非,搞得留守兵团和边区,和西北局的关系很紧张。像前不久,部队两个连排干部和延长县大队几个队员发生矛盾,动了枪,县大队死了人。本来是县大队先开的枪,却诬告是部队先开的枪。高岗竟然武断地带着私心个人决定枪毙那两个连排干部。我亲自到现场去处理,当面对质,并开枪验证,这才弄清了事实真相,保住了那两个连排干部性命,县大队的人也心服口服了。可高岗却不满意,说部队骄傲,不尊重党的领导。过去也发生过一些军地纠纷,我们高姿态,做了自我批评,他高岗就不做半句自我批评。我顶了他,他对我最不满意,处处找茬。朱老总对他说,莫文骅是广西人,有脾气,你不要和他过多计较,不要和他过不去。他听出朱老总是在替我说话,居然指责朱老总当老好人,和稀泥……”

莫文骅一口气说了一大篇,毛泽东认真地听着。

最后,莫文骅激愤地说:“高岗不调查清楚就告状,纯粹是搬弄是非!说我对《论持久战》有意见,这不是搞诬陷吗?”

这时,毛泽东发话了,他接着莫文骅的最后一句,摇着头说:“言重了,言重了。”

莫文骅的犟脾气上来了,跟了一句:“一点儿不重!”

毛泽东见莫文骅还气鼓鼓地,便耐心细致地做起他的思想工作来。

“我说文骅同志,你在哪里工作呀?”毛泽东慢吞吞地,拖着长腔问道。

“在留守兵团呀。”莫文骅一听很奇怪,主席怎么问这么个问题,于是便随口答道。

“这留守兵团在哪里呀?”毛泽东还是慢吞吞地,拖着长腔问道。

“在陕甘宁边区嘛。”莫文骅又答。

“这陕甘宁边区属于哪个中央局领导呀?”毛泽东故做不懂。

“西北局嘛。”

“这西北局的书记是谁呀?”

“他高岗嘛。”

“你看,这就是了嘛。”毛泽东一笑,随即郑重地告诫莫文骅说:

“部队在边区,就要和高岗搞好关系。高岗不点头,中央的事,在边区也不好办。”

莫文骅脱口而出:“这是要挟中央!”

毛泽东怔了一下,没有再说什么。

在送莫文骅临出门时,毛泽东拍着莫文骅的肩膀问:“文骅,你今年多大了?”

“30岁。”

“你还年轻。有些事,再过几年,你就明白了。”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

莫文骅明白这是毛主席对自己的关心和信任,但使莫文骅不明白的是,像高岗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几年下来,却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官越做越大,对人也越来越骄横。

高岗在党的七大上成了一颗最耀眼的新星。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了中共中央13位核心领导成员之一。那年他才40岁,是政治局中最年轻的成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为了抢占东北,下了大本钱,一下子向东北派去了10万军队,3万干部,中央委员就有20个,其中包括高岗。

高岗是1945年9月19日被中央派往东北的。和他一起去的有李富春、林彪、罗荣桓、张闻天,先他一天去的有彭真、陈云。

高岗在东北的地位,开始并不太高,先是1945年11月任北满军区司令员,但到1946年6月,就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一跃而位居第三,仅在林彪、罗荣桓之下了。不出4年,竟成了东北的最高权威,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原因是林彪和彭真闹矛盾,挤走彭真之后,高岗积极靠拢林彪,两人关系搞得非常密切。高岗看中了林彪能打仗,是统一东北党、政、军的核心人物,并深得毛泽东信任。林彪也看中了高岗办事果断、干练,搞地方工作和党务工作有经验。林彪想,我在前面打仗,还得有高岗这样的人在后方给我搞支援。更何况,在东北局的班子里面,多一票就多一分权威,多一分力量。

1946年初春的时候,在东北民主联军的序列里,高岗还在下面。当时联军总司令是林彪,政委是彭真,副政委是罗荣桓,副司令是周保中、吕正操,副司令兼参谋长是肖劲光。下辖16个军区、6个师和纵队,高岗是吉黑军区(后改名为北满军区)司令员。

高岗到东北后,一开始就去了北满。东北局决定成立北满分局时,派陈云、高岗、张闻天、张秀山、李兆麟为委员,陈云为书记。高岗任吉黑军区司令员,陈云兼政委。此时的高岗,位在陈云之下。

到1946年6月中旬,高岗就位在陈云之上了。中央关于东北局干部分工专门发来指示,里面说: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此前为彭真)、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常委。

1947年5月下旬,东北局调整,林彪为书记,罗荣桓、高岗、陈云为副书记,高岗兼秘书长。由于书记林彪忙于打仗,秘书长负责处理党的日常事务,这样高岗就党权在握了。

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分开了,各司其职。这样,高岗就完全开始在东北独当一面了。分开后的东北野战军即后来的四野,司令员是林彪,政委是罗荣桓,参谋长是刘亚楼,政治部主任是谭政,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是钟赤兵。东北军区虽然编制上司令员兼政委是林彪,第一副政委是罗荣桓,参谋长是刘亚楼,政治部主任是谭政,但那是名义上的。他们的主要精力在野战军。东北军区属于地方部队,真正主事的是: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高岗,副政委陈云、李富春,参谋长伍修权,政治部副主任周桓。

分开后的东北野战军组成单独的领导机关后,下辖2个兵团、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总兵力达70万人。分开后的东北军区虽然没有东北野战军的实力强大,但也相当可观,下辖1个二级军区(即冀察热辽军区)、12个三级军区、4所军事学校,总兵力达33万余人。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全境解放了。林彪、罗荣桓率四野挥师入关,组织平津战役,然后又大军南下了。关外,中国最大、最完整的解放区,高岗留下了,成了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高岗有时以军事家自诩,靠的就是这个资本。高岗建国后出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靠的也是这个资本。

高岗在东北一身三任,成了绝对权威。

这就是为什么高岗实在不愿意离开东北的原因。他内心深处有个“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想法,他一直想在苏联和斯大林的支持帮助下,把东北搞成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的独立王国。而眼下,他和苏联,和斯大林,已经建立了密切关系。至于在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内部,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没有任何人敢向他挑战。高岗对内对外一直宣传东北特殊,这不能说没有他的一点道理。

在全国的大区中,从解放的时间上看,东北最早。1948年11月2日,随着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9省(按抗战后国民党政府的重新划分)的4000万人民、1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获得了完全的解放。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背靠苏联,和朝鲜接壤。背靠苏联,使我军和东北局有了可靠的大后方。抗日战争胜利后,当蒋介石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疯狂侵占东北,形成“关内小大,关外大打”的局面,我军处于极度劣势时,东北局曾研究决定,一旦不行,就撤往苏联境内,暂且避敌锋芒。和朝鲜接壤,使东北成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坚实的后方基地。由于美国妄图通过侵朝来颠覆我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东北,又成了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保卫年轻的人民政权的前沿阵地。

从对外关系上看,东北和苏联、朝鲜发生交往的机会多,联系密切。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中长铁路(即中国长春铁路)在苏联政府的管理之下,苏联还在大连驻有军队,在旅顺口建有海军基地。

至于干部的使用配备,东北就更是与众不同了。当时全国6个中央局,6个大区,除开东北,都是党政军分开,至少两人搭档。西北局,第一书记是彭德怀,西北军区司令员是彭德怀,政委是习仲勋。华北局,一度第一书记是刘少奇兼,第二书记是薄一波,华北军区司令员是聂荣臻,政委是薄一波。华东局,第一书记是饶漱石,华东军区司令员是陈毅,政委是饶漱石。中南局,第一书记是林彪,中南军区司令员是林彪,政委是罗荣桓。西南局,第一书记是邓小平,西南军区司令员是贺龙,政委是邓小平。唯有东北例外,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政委三副担子,由高岗一肩挑。

党、政、军大权独揽的,全国大区中就高岗一个。

高岗喜欢和别人攀比,一比,他就觉得东北重要,东北特殊,自己比别人能干。

文章摘自《党内最高决策层斗争高饶事件真相:死亡联盟》  作者:张聿温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党内,进京,建国,斗争,高层,权力,拒绝,初中
下一篇:《南京知青之歌》遭封杀真相||上一篇:建国初中共党内高层权力斗争:东北王拒绝进京(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