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台北"故宫"的前世今生 "四大金刚"精选国宝(1)

编辑:汀滢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溪山行旅图》

《快雪时晴帖》
今日,海峡对岸,位于台北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拥有65万5千多件耀眼藏品。据台湾《商业周刊》一篇报道估算,其中,光郎世宁的《百骏图》至少8亿元。一件宋代汝窑杯可以盖一座台北“故宫博物院”:1965年该处花费6000万落成,物价换算后,相当于现值84亿元,而台北“故宫博物院”拥有21件汝窑杯,价值上千亿。
“四大金刚”精选国宝
清帝出宫后,国民政府接管紫禁城,于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孰料,营运刚步入正轨,“九一八事变”骤然爆发。
国难当头,如何处置宝物?众人最终决定装箱南迁。1932年秋,故宫开始打包作业:文物被一件件取出,严实包裹,大多被装进长1公尺、宽50公分、深50公分的特制木箱;书籍、文献等不易破损之物则利用现成的香烟木箱包装;瓷盘被五六个叠放捆绑,先以棉花裹住外侧,再用纸包起来,最后以绳子绑紧。
1933年2月5日深夜,2118箱文物被装上火车。5月底,13491箱故宫文物先后分5批运离北平,由北而南,而西南。
抗战结束后,迁往内陆的文物于1947年12月悉数回到南京朝天宫。
1948年11月,南京动荡不安,国民党政府预备逃至台湾,行政院向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下达紧急命令,要求其为北平故宫博物院精品文物编制一份名录,安排飞机分批运往南京。
11月10日,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翁文灏邀集朱家骅、王世杰、傅斯年等常务理事在其家中召开紧急会议,主张将故宫文物疏散运台。众人集议:以1935年至1936年在伦敦展示的80箱藏品为主,选出精品600箱先运往台湾。同时带走中央博物院文物120箱,精选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文物,运送工作由理事会秘书杭立武负责。
除却理事级别的高官,负责挑选这批运台文物的还有号称“故宫四大金刚”的专家:书法专家庄尚严、瓷器专家吴玉璋、图书专家梁廷伟以及玉器专家那志良,他们从堆积如山的文物箱中抽出自己眼中的精品,构成了今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价值连城的馆藏。据杭立武《中华文物播迁记》一书记载:“南迁书画9000多件,运台5458件,其中就有堪称‘中华第一宝’的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南迁铜器2787件,运台2382件,其中就有铭刻字数最多的西周重器毛公鼎。”
故宫文物跨海大迁徙
1948年12月22日出发的第一批文物由海军输送舰“中鼎号”装载,故宫元老庄尚严负责此次护送,其子庄灵回忆:“我和哥哥们随同双亲及另外三位故宫同仁,都以押运员名义,伴随第一批运台的320箱故宫文物精华,穿过扰攘混乱的南京下关码头,登上灰色的海军中鼎号登陆舰,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及中央图书馆的文物和人员,一同启程航向东南方的大岛台湾。那两天海峡天气阴沉,海面风强浪高,坏了一个推进器的中鼎号在海中前进,左右前后上下摇晃……”5天后,“中鼎号”登陆台湾基隆港,文物卸下后先保管于杨梅一家运输公司的仓库,后移置台中糖厂两栋仓库,决定将那里作为集合场所。
那志良参与了第二次运输,这批文物包括1680箱故宫文物,由于箱子数量增加,另行租用了商船“海沪轮”,1949年1月6日出发,4天后抵达基隆。
第三批文物的运输历尽劫波。



关键字: 内容标签:故宫,台北,国宝,前世,今生,精选,金刚
下一篇:中国历史上十大冤死名将(2)||上一篇:蒋介石“三邀”毛泽东 因判断失误后悔不已(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