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世无朋友更凄凉 陈独秀汪孟邹相濡以沫的情谊(2)

编辑:汀滢 来源:新华网
 
成立亚东图书馆,编辑发行《新青年》

    陈独秀一生轻钱财,重感情,十分珍视亲朋友情,这是他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最有人情味的地方,由此,他也就自然而然地团结了一批友人,当他后来处于政治困境和生活潦倒之时,总能够得到友人的真诚帮助。

    1912年,陈独秀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一时间,许多人慕名来访,欲谋得一官半职。汪孟邹受人怂恿,也来找陈独秀,希望陈给自己一份事情做。听闻老朋友来访,陈独秀当即中断了正在召开的会议。但当弄清汪孟邹的来意后,他并没有答应汪孟邹的请求,而是要汪孟邹到上海去开书店。因为他早已经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出辛亥革命行将失败。

    汪孟邹接受了陈独秀的建议,在上海四马路惠福里开办了亚东图书馆。陈独秀为其起草了挂牌时的《亚东图书馆开幕宣言》。为了使“亚东”尽早打开市场,陈独秀还编写了《英文教科书》和《字义类例》,交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发行。

    时局果如陈独秀所料,1913年,反袁二次革命失败,陈独秀偕夫人高君曼避难上海。初到上海,陈独秀因无职业和正常经济收入,“度日如年,一日三餐无着落”。当时,由于亚东图书馆刚刚开办,生意惨淡,但汪孟邹仍尽力接济陈独秀一家的生活。

    1914年7月,陈独秀第五次东渡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陈独秀走后,妻子高君曼长期重病在床,又加上两个幼小的孩子,生活十分艰苦。汪孟邹就抽出了很大一部分精力来照顾陈独秀的家庭。也多亏得汪孟邹的接济和照料,陈独秀的妻儿才得以勉强维持生活。

    1915年,陈独秀由日本东京回到上海。在参加汪孟邹等人为他举行的接风小宴上,陈独秀向汪孟邹提出自己打算在国内再办一份新杂志,把自己在日本所学到的东西,向国内传播,以期改变国人愚昧落后的状态。

    当时,亚东图书馆开业不久,资金也不充裕,又担负了几家杂志的发行任务,实已无力承担新杂志的发行任务。但考虑到新杂志的发行关乎陈独秀的生计问题,汪孟邹便向他推荐了群益书社,并答应带他去见书社的负责人陈氏兄弟,向他们推荐陈独秀。

    次日,陈独秀与汪孟邹来到群益书社。见到陈氏兄弟后,汪孟邹便向其全力推荐陈独秀,言辞恳切。在汪孟邹的推荐和陈独秀自己的努力下,陈氏兄弟答应承担新杂志发行的任务。看到事情这么快就办好了,陈独秀很是意外,对汪孟邹更是十分感激。

    在汪孟邹和陈氏兄弟的大力协助下,1915年9月15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影响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创刊号问世。开始即发行千余册。

    为了进一步提高《新青年》的知名度,帮助《新青年》打开销路,汪孟邹又帮助联系当时名家,征求优秀稿件,特别是向陈独秀推荐了当时正在美国深造的胡适。也由此,陈独秀与胡适结下了终身友谊,两人联手推动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意义的新文化运动。

    在汪孟邹和陈独秀的共同努力下,《新青年》取得了巨大成功,销量一路攀升。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一批知名人士都曾为其撰过稿。这也为陈独秀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

    《新青年》创刊初期,由于发行量并不是很大,承担杂志发行任务的“群益”和承担销售任务的“亚东”之间的配合还算默契,但随着《新青年》销量的增加,发行和销售之间的脱节日益明显,严重影响了《新青年》的继续发展。陈独秀便想促成“亚东”和“群益”的合并,也希望以此来酬谢汪孟邹先前对自己的照顾。1916年11月26日,为了筹集合并基金,陈独秀和汪孟邹同车赴北京,准备找老朋友帮忙,招股扩建。北京之行,收益颇丰。陈独秀曾说过:“与孟邹兄为书局招股事,于去年11月底来北京勾留月余,约可得10余万元,南方约可得数万元,有现金20万元,合之亚东、群益旧有财产约30万元,亦可勉强成立,大扩充尚须忍待二三年也。”后来,虽然“亚东”与“群益”的合并由于诸多原因而成为泡影,但此次北京之行却为亚东图书馆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17年,在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的聘请下,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改在北京编著,在上海印刷。但《新青年》的销售工作,仍由汪孟邹的亚东图书馆来完成。于是,汪孟邹便多了一事,在上海为陈独秀联系印刷厂,并做好销售工作。

    陈独秀在北大时,也不忘帮助亚东图书馆。他经常向汪孟邹推荐经营由北大出版部出版的图书,稍后又把自己创办的《每周评论》以及《新潮》等杂志都交由“亚东”销售;另一方面,陈独秀要求汪孟邹把这个开始办在里巷中的书店,“出幽谷而迁乔木”,搬到临街的地方去,“要想活就一定要上马路”。1919年初,遵从陈独秀的建议,汪孟邹将“亚东”搬到了棋盘街上。后来亚东图书馆在上海印刷出版了许多进步书籍,如反映新文化运动成果的《独秀文存》、《胡适文存》初集以及《吴虞文录》等,还出版了有影响力的新诗集,成为五四时期传播新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亚东图书馆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陈独秀是付出了巨大心血的。

    1919年的五四运动把《新青年》推上了顶峰。《新青年》当年的发行量猛增,编著和印刷任务更加繁重,汪孟邹便不遗余力地帮助陈独秀处理发行和印刷任务,这也使得陈独秀得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政治活动。

关键字: 内容标签:相濡以沫,情谊,凄凉,陈独秀,朋友,汪孟邹
下一篇:史海钩沉:抗美援朝时林彪真的装病了吗? (1)||上一篇:清代一次"流产"的袭击日本本土计划(图)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