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世无朋友更凄凉”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回到上海,居住在汪孟邹的亚东图书馆。他在这里多次会见北京学联代表罗家伦、张国焘等人,告诉他们,中国的希望在于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彻底打倒封建军阀。各地进步青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纷纷建立文化书社,这些文化书社经陈独秀介绍,都与汪孟邹的亚东图书馆建立了业务联系。比如,恽代英于1919年冬在武汉创办的利群书社、毛泽东1920年7月在长沙创办的文化书社等,陈独秀为这两家书社向“亚东”做了300元营业额往来的担保。毛泽东还拿了陈独秀的保单,亲自找汪孟邹联系。
1920年8月,陈独秀和苏俄代表维经斯基等谈话后,便积极投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中,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在“亚东”进行的。汪孟邹是个精明人,他十分清楚陈独秀在干什么,出于对老友的信赖和理解,他也乐于为陈独秀的活动提供方便。汪孟邹对陈独秀所从事的工作,虽十分敬仰向往,但又缺乏老友的胆略和气魄。他对陈独秀说:“仲甫,我是实在害怕,我不能做一个共产党员。我怕,我真怕。”陈独秀深知老友的秉性,便对他说:“好吧,你就不要做党员,只管站在外面,做一个同情者好了。”
1922年,汪孟邹准备为芜湖科学图书社出一本20周年纪念册,请陈独秀题词,陈感慨良多:“这20年,你办了个亚东图书馆,我办了个《新青年》,其他就别无所获了。”在陈独秀的眼里,亚东图书馆是重要得可以和《新青年》相提并论的事业。这个事业的主人便是汪孟邹。陈独秀对汪孟邹的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1922初秋,汪孟邹找到陈独秀,商谈出版《独秀文存》的事。汪孟邹说:“《胡适文存》去年出了第一集,适之打算以后再出第二集,第三集,如此不断下去。”“希望仲甫也能出自己的文集。”此时,已是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刚刚出狱,事务繁多。但他知道,此时出版胡适和自己的文集,对于处在困境中的亚东图书馆也算是一种支持,便不再推托。他开始以更加旺盛的精力去处理各项事宜,尤其是对《独秀文存》的著述,一直都没放下。在前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前,陈独秀便将自己写好的《独秀文存》三卷四册交于汪孟邹,请汪代为校对。
这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创刊。创刊之始,陈独秀便找到汪孟邹,让“亚东”筹措最好的纸张,以作《向导》印刷之用。《向导》印好后,仍是由汪孟邹的“亚东”承担其发行工作,甚至连芜湖科学图书社都曾代售过。
1927年,由于种种原因,陈独秀与高君曼的感情破裂。对于高君曼今后的生活,一贫如洗的陈独秀还是得求助于汪孟邹的亚东图书馆,由亚东图书馆每月资助高君曼30元,直至去世。这期间,陈独秀的长子延年、次子乔年在上海勤工俭学时的读书费用,也都是按月在亚东图书馆的《独秀文存》版税中拨付的。
1928年,陈延年和陈乔年相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陈独秀长女陈筱秀来上海奔丧,由于国民党不让收尸,看到兄弟的惨状,性情刚烈的陈筱秀极度悲痛,忧愤之下暴死于上海医院。一年之内三个儿女相继离去,陈独秀十分悲痛,禁不住老泪纵横。但此时他正隐蔽于地下,无法操办女儿的丧事,就委托汪孟邹妥为办理。
1932年10月,陈独秀再次被捕,被判8年徒刑。在狱中,陈独秀仍念念不忘老朋友汪孟邹。由于战乱频仍,汪孟邹的亚东图书馆生意惨淡,资金周转困难。获悉此事后,陈独秀心系感念,频频去信,为汪孟邹出谋划策。他建议汪孟邹代售北大清华的出版刊物,诸如《国学际刊》、《国学丛刊》等著名学术专著,以增加资金周转。陈独秀还亲自给老友柏文蔚写信:“亚东旧历年关需款周转,希公为设法,定期归还。”他还说服汪孟邹放弃招股成立股份公司的想法,提出集资合办的方法,并让汪孟邹亲往上海,邀请章士钊、黄仲等,请他们集资五六万元,出任董事。
汪孟邹也时常挂念狱中的陈独秀,他曾介绍上海名医黄钟到南京监狱为陈治病,所需药物等用品,均由汪家经办,还托人带去了《马克思传》、《达尔文传》等共11本书,并提出希望陈独秀写本自传。在此期间,陈独秀的家庭生活也都是汪孟邹一手料理的。
抗战全面爆发后,陈独秀被提前释放出狱,但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无法找到正式工作,生活陷入困境。万般无奈之余,生性倔强、不愿接受施舍的陈独秀想到了汪孟邹,便给他去了几封信。
汪孟邹接信后,既喜又忧。喜的是从不开口求人的陈独秀这次却提出要自己的帮助,足见自己在其心中分量之重;忧的是亚东图书馆此时也处于困境,资金周转困难,连维持自身的日常运转都极其困难,还何谈去援助他人。但想到老友生计艰难,汪孟邹毅然决定由亚东图书馆来出版陈独秀的《实庵自传》,这样就可以多付给陈独秀稿酬。他还希望陈独秀能尽快写出其余部分,以出全本。陈独秀看到回信后,很高兴,他采纳了汪孟邹要其写全传的建议。
1938年3月7日,汪孟邹在《实庵自传刊者词》中说:“现在陈独秀先生正在完成其自传的全部,并已允许续成各章归我们刊印单行本,这当是读者所乐闻的。”只是后来由于陈独秀健康状况恶化,他又忙于《小学识字教本》的写作,汪孟邹要其续写自传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10月21日,汪孟邹念及陈独秀刚出狱,身体不好,还写信给远在美国的胡适,“希望兄能为他(陈独秀)筹得川资,使他与他爱人潘女士得以赴美游历旅行,病体当可易愈……”汪孟邹对陈独秀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只是由于陈独秀坚持不肯去美国,此事才作罢。
及至后来,陈独秀的身体每况愈下,行走艰难。但他却还寄语汪孟邹,“虽身在巴蜀(陈独秀当时在四川江津),却还神往芜湖图书社的岁月;真想东下芜湖,重开科学图书社……”
然而,历史再也没有给这位巨人以机会。陈独秀东下芜湖重开科学图书社的愿望尚未实现,便于1942年5月在四川江津鹤山坪溘然长逝。一代人杰走完了其短短63年的风雨人生路。
10年后,亚东图书馆由于“出版托派书籍”而被上海市军管会勒令停业,所有陈独秀及托派书籍一律被没收销毁。稍后,忠厚老实的汪孟邹也在上海寂寞谢世。
对汪孟邹等挚友的无私援助,陈独秀感激颇多,他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力地予以回报。在其垂暮之年,面对汪孟邹等好友的关切和帮助,陈独秀甚至发出了“除却文章无嗜好,世无朋友更凄凉”的慨叹。一代历史巨人能说出这样的话语,发出这样的慨叹,足见汪孟邹等朋友在其心中位置之重。(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键字: 内容标签:相濡以沫,情谊,凄凉,陈独秀,朋友,汪孟邹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回到上海,居住在汪孟邹的亚东图书馆。他在这里多次会见北京学联代表罗家伦、张国焘等人,告诉他们,中国的希望在于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彻底打倒封建军阀。各地进步青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纷纷建立文化书社,这些文化书社经陈独秀介绍,都与汪孟邹的亚东图书馆建立了业务联系。比如,恽代英于1919年冬在武汉创办的利群书社、毛泽东1920年7月在长沙创办的文化书社等,陈独秀为这两家书社向“亚东”做了300元营业额往来的担保。毛泽东还拿了陈独秀的保单,亲自找汪孟邹联系。
1920年8月,陈独秀和苏俄代表维经斯基等谈话后,便积极投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中,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在“亚东”进行的。汪孟邹是个精明人,他十分清楚陈独秀在干什么,出于对老友的信赖和理解,他也乐于为陈独秀的活动提供方便。汪孟邹对陈独秀所从事的工作,虽十分敬仰向往,但又缺乏老友的胆略和气魄。他对陈独秀说:“仲甫,我是实在害怕,我不能做一个共产党员。我怕,我真怕。”陈独秀深知老友的秉性,便对他说:“好吧,你就不要做党员,只管站在外面,做一个同情者好了。”
1922年,汪孟邹准备为芜湖科学图书社出一本20周年纪念册,请陈独秀题词,陈感慨良多:“这20年,你办了个亚东图书馆,我办了个《新青年》,其他就别无所获了。”在陈独秀的眼里,亚东图书馆是重要得可以和《新青年》相提并论的事业。这个事业的主人便是汪孟邹。陈独秀对汪孟邹的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1922初秋,汪孟邹找到陈独秀,商谈出版《独秀文存》的事。汪孟邹说:“《胡适文存》去年出了第一集,适之打算以后再出第二集,第三集,如此不断下去。”“希望仲甫也能出自己的文集。”此时,已是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刚刚出狱,事务繁多。但他知道,此时出版胡适和自己的文集,对于处在困境中的亚东图书馆也算是一种支持,便不再推托。他开始以更加旺盛的精力去处理各项事宜,尤其是对《独秀文存》的著述,一直都没放下。在前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前,陈独秀便将自己写好的《独秀文存》三卷四册交于汪孟邹,请汪代为校对。
这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创刊。创刊之始,陈独秀便找到汪孟邹,让“亚东”筹措最好的纸张,以作《向导》印刷之用。《向导》印好后,仍是由汪孟邹的“亚东”承担其发行工作,甚至连芜湖科学图书社都曾代售过。
1927年,由于种种原因,陈独秀与高君曼的感情破裂。对于高君曼今后的生活,一贫如洗的陈独秀还是得求助于汪孟邹的亚东图书馆,由亚东图书馆每月资助高君曼30元,直至去世。这期间,陈独秀的长子延年、次子乔年在上海勤工俭学时的读书费用,也都是按月在亚东图书馆的《独秀文存》版税中拨付的。
1928年,陈延年和陈乔年相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陈独秀长女陈筱秀来上海奔丧,由于国民党不让收尸,看到兄弟的惨状,性情刚烈的陈筱秀极度悲痛,忧愤之下暴死于上海医院。一年之内三个儿女相继离去,陈独秀十分悲痛,禁不住老泪纵横。但此时他正隐蔽于地下,无法操办女儿的丧事,就委托汪孟邹妥为办理。
1932年10月,陈独秀再次被捕,被判8年徒刑。在狱中,陈独秀仍念念不忘老朋友汪孟邹。由于战乱频仍,汪孟邹的亚东图书馆生意惨淡,资金周转困难。获悉此事后,陈独秀心系感念,频频去信,为汪孟邹出谋划策。他建议汪孟邹代售北大清华的出版刊物,诸如《国学际刊》、《国学丛刊》等著名学术专著,以增加资金周转。陈独秀还亲自给老友柏文蔚写信:“亚东旧历年关需款周转,希公为设法,定期归还。”他还说服汪孟邹放弃招股成立股份公司的想法,提出集资合办的方法,并让汪孟邹亲往上海,邀请章士钊、黄仲等,请他们集资五六万元,出任董事。
汪孟邹也时常挂念狱中的陈独秀,他曾介绍上海名医黄钟到南京监狱为陈治病,所需药物等用品,均由汪家经办,还托人带去了《马克思传》、《达尔文传》等共11本书,并提出希望陈独秀写本自传。在此期间,陈独秀的家庭生活也都是汪孟邹一手料理的。
抗战全面爆发后,陈独秀被提前释放出狱,但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无法找到正式工作,生活陷入困境。万般无奈之余,生性倔强、不愿接受施舍的陈独秀想到了汪孟邹,便给他去了几封信。
汪孟邹接信后,既喜又忧。喜的是从不开口求人的陈独秀这次却提出要自己的帮助,足见自己在其心中分量之重;忧的是亚东图书馆此时也处于困境,资金周转困难,连维持自身的日常运转都极其困难,还何谈去援助他人。但想到老友生计艰难,汪孟邹毅然决定由亚东图书馆来出版陈独秀的《实庵自传》,这样就可以多付给陈独秀稿酬。他还希望陈独秀能尽快写出其余部分,以出全本。陈独秀看到回信后,很高兴,他采纳了汪孟邹要其写全传的建议。
1938年3月7日,汪孟邹在《实庵自传刊者词》中说:“现在陈独秀先生正在完成其自传的全部,并已允许续成各章归我们刊印单行本,这当是读者所乐闻的。”只是后来由于陈独秀健康状况恶化,他又忙于《小学识字教本》的写作,汪孟邹要其续写自传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10月21日,汪孟邹念及陈独秀刚出狱,身体不好,还写信给远在美国的胡适,“希望兄能为他(陈独秀)筹得川资,使他与他爱人潘女士得以赴美游历旅行,病体当可易愈……”汪孟邹对陈独秀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只是由于陈独秀坚持不肯去美国,此事才作罢。
及至后来,陈独秀的身体每况愈下,行走艰难。但他却还寄语汪孟邹,“虽身在巴蜀(陈独秀当时在四川江津),却还神往芜湖图书社的岁月;真想东下芜湖,重开科学图书社……”
然而,历史再也没有给这位巨人以机会。陈独秀东下芜湖重开科学图书社的愿望尚未实现,便于1942年5月在四川江津鹤山坪溘然长逝。一代人杰走完了其短短63年的风雨人生路。
10年后,亚东图书馆由于“出版托派书籍”而被上海市军管会勒令停业,所有陈独秀及托派书籍一律被没收销毁。稍后,忠厚老实的汪孟邹也在上海寂寞谢世。
对汪孟邹等挚友的无私援助,陈独秀感激颇多,他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力地予以回报。在其垂暮之年,面对汪孟邹等好友的关切和帮助,陈独秀甚至发出了“除却文章无嗜好,世无朋友更凄凉”的慨叹。一代历史巨人能说出这样的话语,发出这样的慨叹,足见汪孟邹等朋友在其心中位置之重。(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键字: 内容标签:相濡以沫,情谊,凄凉,陈独秀,朋友,汪孟邹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