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江姐》创作和公演的回忆总理主席"突袭"观看(2)

编辑:秋痕 来源:新华网
 
二、总理、主席“突袭”观看 
    公演的第二天,外交部副部长刘晓和夫人观看了演出。刘晓赞不绝口。事后,他告诉了周总理。9月6日,周总理和邓颖超没有通知空军,也没有带随行人员,晚饭后散步到儿童剧场,在售票窗口买了两张戏票。门厅里的工作人员一见周总理,扭头就往里头跑。口中直嚷:“周总理来看演出来!”我们一听说总理来了,又惊又喜,忙跑出来迎接,请周总理和邓颖超在前排入座并陪着看演出。演出中间,总理聚精会神地看戏。随着音乐旋律,他的手在椅子扶手上轻轻地打着拍子。当看到戏中蒋对章把口中的烟杆嘴在袖子上擦了一下递给沈养斋时,周总理和邓颖超都笑个不停。幕间休息时,我们的同志请周总理作指示,总理笑着把脸转向邓颖超说:“你就说说吧!”邓颖超高兴地对在场的人说:“你们演得很好,情节很感人,歌曲也很好听。这个戏很教育人。总理很满意,谢谢同志们。”话语虽然不多,但是我们很受鼓舞和鞭策,内心的激动也溢于言表,并下决心要把这场歌剧演得更好。时隔不久,又有一件让我们终身难忘的事情。 
    1964年10月12日晚,《江姐》剧组演出后,疲惫地回到了文工团驻地。当时空政文工团团长黄河、政委陆友正率领艺术团出国访问演出未归,我作为文工团副团长主持团里的工作。晚上,正准备休息时,值班干事匆忙地向我报告说:“毛主席明天要来看演出,地点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我感到事情重大,马上给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王静敏打电话,并报告司令员刘亚楼和政委吴法宪。又急忙叫起所有的有关人员开紧急会议,下达第二天的演出任务。 
    王静敏要求暂时对演员保密,并再三强调要“保证安全”。“保证安全”四个字,让我犯开了嘀咕。我记得饰演“江姐”的三个演员的亲属好像都有一点“问题”,那时候是讲成分、讲出身的,阶级斗争的弦绷得都很紧,弄不好要犯政治错误的。我赶紧召集有关人员来开会,详细布置和安排明天的演出任务,然后回来连夜查看相关演员的档案。不查则已,一查“问题”还真不少!毛主席明天看演出,临时换演员已经来不及了。三位江姐的饰演者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万馥香唱念做打基本功扎实、形体动作也好,缺点是后半场嫩了点,很难说得铿锵有力;蒋祖缋学过西洋唱法、嗓子好、底气足,缺点是没学过戏曲表演,对于如何演唱民族风格的歌剧缺乏学习和经验;郑惠荣学过歌剧,各方面比较全面,但相比前两位“江姐”的长处,又略显不足。三位“江姐”谁上谁不上,我不敢擅自做主,再一次打电话请示。王静敏考虑片刻,作出了决定:“万馥香演上半场,蒋祖缋演下半场。” 
    开演前一小时,空军保卫部长带领两名干事陪总政保卫部同志,检查我们演出的一切设备,询问我们安全保卫的情况。不久,空军领导陪同中央保卫局的领导干部,来检查我们的一切用具。提出我们天幕灯的电源线太陈旧,怕漏电失火,必须拆除旧线换新线。仓库里没有备份线,只好临时差人去买。此时离开幕还有十多分钟,中央领导朱德、贺龙、聂荣臻等已经陆续来到大厅,我急得直跺脚。突然,掌声大作,毛主席神采奕奕步入小礼堂,还频频向大家挥手。舞台上,大幕里的工作人员听到长久的掌声,知道是毛主席来了,纷纷跑到前台窥视,有的还违规拨开幕缝窥视,就在这时,新买的电源线也到了。大幕开了,鲜艳夺目的朝天门码头衬景在灯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我悬在半空的心慢慢有了着落。 
    毛主席观看《江姐》时非常入戏,全神贯注。江青不时地在他耳边说些什么,毛主席无动于衷,看到警察局长和蒋对章那场戏高兴得开怀大笑,看到江姐被捕牺牲时,又非常动情地说:“江姐那么好的一个同志,为什么让她死了呢?实际上是我们胜利了嘛!”演出结束后,他在接见演职人员时说:“你们的歌剧打响了,可以走遍全国嘛。”他同时也指出:歌剧结尾的时候,解放大军开始入川了,所以,是不是不要让江姐就义。主席的浪漫主义情怀让他觉得美好的事物不应该被毁灭。但是,要改的话,可能全剧结束时,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就会有所欠缺。剧组左右为难,因国务活动未能观看首演的刘少奇后来看了演出,大家征求他对结尾处理的意见,他沉吟着说了一句话:“革命悲剧,壮丽感人。”歌剧的结尾也就未做改动。 
    毛主席观看歌剧《江姐》的消息旋即在全国各大报纸发表。发表消息的同时,各大报纸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和我们合影的大照片。团里把这些照片洗印了很多张,分发给了团里的同志。同志们非常珍惜,我们知道《江姐》是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观看过的为数不多的一部歌剧。众所周知,那场演出的3天后,发生了两件大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苏联赫鲁晓夫下台。伴随着两条震惊世界的消息,《江姐》在北京连续演出26场,场场爆满,各报记者和观众纷纷撰稿赞扬。不仅如此,越剧、昆曲等其他剧种的文艺团体也纷纷改编剧本,上演越剧版、昆曲版的《江姐》。公演不久,歌剧《江姐》就开始走出北京,在南京、上海公演,同样引起轰动,1964年11月至1965年2月,《江姐》在南京,上海连演三个月场场爆满,很多观众都是站着看的。为了买一张票,观众有时冒着大雨排队,大家争先恐后,竟然把剧场门窗玻璃都搞碎了,剧场经理以此为由要求我们加演了很多场,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我们当然是尽力而为,上海一度还流行起江姐的发式和服装。在深圳公演时,也震动了香港,香港居民纷纷过境专门来看《江姐》,看后还要求面见演员,献花、签名、送纪念品,他们还买了很多《江姐》剧情的材料打算回去送给亲朋好友。《江姐》热逐渐传递到全国各地,《红梅赞》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用“红梅香飘千里外,《江姐》牵动万家心”来形容《江姐》公演的影响再恰当不过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公演,突袭,总理,创作,主席,回忆,观看,江姐
下一篇:《江姐》创作和公演的回忆:总理主席"突袭"观看(1)||上一篇:给主席拍照爱上摄影 邵华从小识岸青一见如故(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