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常侍”张让口述
东汉王朝的最后一次经济改革
公元167年,那时候叫永康元年。咱们东汉的第十任皇帝桓帝爷刘志在宫中“龙驭上天”。继承财产的是一位叫刘宏的年轻人。咱家后来改叫这位主子为灵帝。
不瞒各位看官,咱家这位主子在即位前只是个旁系皇族,被封为解渎亭侯。按照继承法,本来是轮不到他的,但因为先皇帝空有五六千后宫妃嫔却还是生不出一个儿子来,所以刘宏才被立为皇帝。
亭侯虽说是贵族,但收入只有一个村镇的年贡,咱家这位新主子在当皇帝前想必是过惯了穷日子。不过,现在好了,继承了东汉天下这么大一笔财产,当年的穷皇族可谓熬出头了!
然而,过了几天,他便笑不出来了:原来,没当皇帝之前不知道,这笔财产其实还分为两部分——占了大头的那部分叫国库,那是天下公产,皇帝只是代管而已,相当于一个总经理;另一部分是皇帝的个人财产,叫内帑。而桓帝的内帑,当然由他法定的第一继承人皇后继承去了。那么,当了皇帝的刘宏从个人财产来说,仍是个穷光蛋。
刘宏在当穷皇族的时候就穷怕了,他特羡慕那些巨商大贾在KTV千金一掷的样子。所以这会儿,他考虑着经济改革的大事,觉得也得做点买卖,赚些“内帑”。他这想法得到了他的生母董太后的连声叫好。
皇帝、太后既然有这心思,我和另一位大太监赵忠等一班人便张罗开了。于是,在后宫西园里,辟出土地建市场,造起许多的店铺。咱家主子业余时间亲自抓招商引资,宫女太监积极投标响应。招商工作顺利完成。然后便是择黄道吉日,由皇帝亲自剪彩,宣布“皇家自由贸易市场”隆重开业。
然而市场设在宫中,顾客弄来弄去只是几个太监宫女,生意做不大。于是,一天早朝后,皇帝便邀请他的大臣们也光顾西园做买卖。
刘宏做买卖的兴趣似乎比当皇帝还强,每每早朝不久,他就发话下来:“众爱卿有本奏来,无本退朝,我们以经济建设为要,一起到西园去吧!”
这么搞了一段时间的自由市场,刘宏数了数自己的内帑,却总觉得融资速度还是太慢。他正愁眉苦脸为企业的未来伤脑筋时,咱家给他出主意了:“皇上,咱们还有天下最俏的商品没有上市呢!”
我这人别看是个太监,却很有些经营头脑。所以咱家主子也很想听听我的意见,“哦?是什么紧俏货色?”
“官职爵位呀!”
“什么?这也能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上的思想不够解放了。”
“这不太好吧?”他还有些犹豫。
我觉得刘宏对皇家政治的游戏规则还不是很明白,有必要对他进行ABC的启蒙教育:
“皇上您有所不知。那些有钱人拿钱出来买官,用经济学的术语叫‘生产性消费’,是能够生产利息的。商品生产发达之后,商业成为储财的重要方法,官爵的地位决定了储财能力的大小,因此人们做官就不以发挥才干为目的,而以储财为目的了。官爵既然可以成为储财的工具,那么政府,确切地说是皇上您——有官爵任免权的人——要想储财,亦只有变成商人,变成提供本钱最便宜的商品的商人,把官爵卖给出价最高的人,用经济学的术语叫‘权力寻租’。”
刘宏听了频频颔首,又问:“此事可有先例?”
“古已有之,古已有之!”我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秦时已有了鬻爵之制,汉承秦制,惠帝、文帝、景帝时都有百姓可买爵制度,到了武帝时,连武功爵都拿出来卖了,武帝爷又毅然开始卖官。想想那个时候,人人出来都是爵爷贵族,那可真叫太平盛世啊!”
刘宏被我这么一说,如醍醐灌顶,见我对国朝的历史掌故如数家珍,更是佩服,拉住我粉嫩的小手,一个劲地感谢,——当然,我没有告诉他,从前的这些卖官鬻爵收入都是归国库的,而现在,我们要把这笔收入纳入皇帝的内帑,这也可以叫做改革。
卖官鬻爵的工作便交给了我。我欣然领旨。
第二天,我便公布了卖官的价格:俸禄二千石的官价值二千万钱,四百石的官四百万。卖官时既收现金,还可赊欠,规定说:“其富者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加倍奉还)。”——一次性付款优惠,分期付款要缴利息,跟现在买房子一样。
这官吏价目表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市场的狂热追捧,社会贤达、望族名流纷纷出钱认购。
好家伙!一时西园市场人头攒动。皇帝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下旨:为了方便官民积极认购,特辍朝三日。——反正三天后,官员位置都要重新排过,上不上朝也就无所谓了。
我这个总经办主任倒真忙坏了,亲自带了几个小黄门,从早忙到夜,数钱数到手抽筋。
这一日,汉灵帝亲自来视察卖官鬻爵的进展情况。我眉飞色舞,拼命邀功:“司空崔胤输钱一千万,捐了个太傅;鸿胪寺卿曹嵩输钱五百万,捐了个司徒。”——补充一句:这位曹嵩后来有一个非常了不得的儿子,叫做曹操。
“这帮人还是蛮有钱的么!一千万捐个太傅也太便宜了他!”皇帝觉得贱卖吃亏了,有些后悔。
我没想到灵帝胃口那么大,而我私下已收了不少好处费,再要涨价对买主就不好交代,于是我一方面从政治的角度拿出亚圣孟子的古训“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来劝导他,另一方面又拼命从商业道德以及稳定物价的角度劝阻了灵帝涨价的企图。作为回旋,我又给灵帝出了另外一个主意:那些已经上任的官员也应叫他们放点血,可以用“助军修宫钱”的名义让他们各自输钱入朝。灵帝一听,大喜,立即叫我起草诏书,颁告地方。
地方官们到哪里去弄这笔额外的“助军修宫钱”?脑子灵光一点的也都开始卖官。
于是,只要有钱,上上下下都可弄个官儿当当。形势一片大好!
朝野一齐称颂皇帝英明。《东汉日报》撰文指出,西园开设市场,此举极大地拉动了内需,当年GDP增长三十个百分点!
摘自《40个三国人物的口述历史》 陈华胜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口述,国人,另类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东汉王朝的最后一次经济改革
公元167年,那时候叫永康元年。咱们东汉的第十任皇帝桓帝爷刘志在宫中“龙驭上天”。继承财产的是一位叫刘宏的年轻人。咱家后来改叫这位主子为灵帝。
不瞒各位看官,咱家这位主子在即位前只是个旁系皇族,被封为解渎亭侯。按照继承法,本来是轮不到他的,但因为先皇帝空有五六千后宫妃嫔却还是生不出一个儿子来,所以刘宏才被立为皇帝。
亭侯虽说是贵族,但收入只有一个村镇的年贡,咱家这位新主子在当皇帝前想必是过惯了穷日子。不过,现在好了,继承了东汉天下这么大一笔财产,当年的穷皇族可谓熬出头了!
然而,过了几天,他便笑不出来了:原来,没当皇帝之前不知道,这笔财产其实还分为两部分——占了大头的那部分叫国库,那是天下公产,皇帝只是代管而已,相当于一个总经理;另一部分是皇帝的个人财产,叫内帑。而桓帝的内帑,当然由他法定的第一继承人皇后继承去了。那么,当了皇帝的刘宏从个人财产来说,仍是个穷光蛋。
刘宏在当穷皇族的时候就穷怕了,他特羡慕那些巨商大贾在KTV千金一掷的样子。所以这会儿,他考虑着经济改革的大事,觉得也得做点买卖,赚些“内帑”。他这想法得到了他的生母董太后的连声叫好。
皇帝、太后既然有这心思,我和另一位大太监赵忠等一班人便张罗开了。于是,在后宫西园里,辟出土地建市场,造起许多的店铺。咱家主子业余时间亲自抓招商引资,宫女太监积极投标响应。招商工作顺利完成。然后便是择黄道吉日,由皇帝亲自剪彩,宣布“皇家自由贸易市场”隆重开业。
然而市场设在宫中,顾客弄来弄去只是几个太监宫女,生意做不大。于是,一天早朝后,皇帝便邀请他的大臣们也光顾西园做买卖。
刘宏做买卖的兴趣似乎比当皇帝还强,每每早朝不久,他就发话下来:“众爱卿有本奏来,无本退朝,我们以经济建设为要,一起到西园去吧!”
这么搞了一段时间的自由市场,刘宏数了数自己的内帑,却总觉得融资速度还是太慢。他正愁眉苦脸为企业的未来伤脑筋时,咱家给他出主意了:“皇上,咱们还有天下最俏的商品没有上市呢!”
我这人别看是个太监,却很有些经营头脑。所以咱家主子也很想听听我的意见,“哦?是什么紧俏货色?”
“官职爵位呀!”
“什么?这也能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上的思想不够解放了。”
“这不太好吧?”他还有些犹豫。
我觉得刘宏对皇家政治的游戏规则还不是很明白,有必要对他进行ABC的启蒙教育:
“皇上您有所不知。那些有钱人拿钱出来买官,用经济学的术语叫‘生产性消费’,是能够生产利息的。商品生产发达之后,商业成为储财的重要方法,官爵的地位决定了储财能力的大小,因此人们做官就不以发挥才干为目的,而以储财为目的了。官爵既然可以成为储财的工具,那么政府,确切地说是皇上您——有官爵任免权的人——要想储财,亦只有变成商人,变成提供本钱最便宜的商品的商人,把官爵卖给出价最高的人,用经济学的术语叫‘权力寻租’。”
刘宏听了频频颔首,又问:“此事可有先例?”
“古已有之,古已有之!”我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秦时已有了鬻爵之制,汉承秦制,惠帝、文帝、景帝时都有百姓可买爵制度,到了武帝时,连武功爵都拿出来卖了,武帝爷又毅然开始卖官。想想那个时候,人人出来都是爵爷贵族,那可真叫太平盛世啊!”
刘宏被我这么一说,如醍醐灌顶,见我对国朝的历史掌故如数家珍,更是佩服,拉住我粉嫩的小手,一个劲地感谢,——当然,我没有告诉他,从前的这些卖官鬻爵收入都是归国库的,而现在,我们要把这笔收入纳入皇帝的内帑,这也可以叫做改革。
卖官鬻爵的工作便交给了我。我欣然领旨。
第二天,我便公布了卖官的价格:俸禄二千石的官价值二千万钱,四百石的官四百万。卖官时既收现金,还可赊欠,规定说:“其富者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加倍奉还)。”——一次性付款优惠,分期付款要缴利息,跟现在买房子一样。
这官吏价目表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市场的狂热追捧,社会贤达、望族名流纷纷出钱认购。
好家伙!一时西园市场人头攒动。皇帝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下旨:为了方便官民积极认购,特辍朝三日。——反正三天后,官员位置都要重新排过,上不上朝也就无所谓了。
我这个总经办主任倒真忙坏了,亲自带了几个小黄门,从早忙到夜,数钱数到手抽筋。
这一日,汉灵帝亲自来视察卖官鬻爵的进展情况。我眉飞色舞,拼命邀功:“司空崔胤输钱一千万,捐了个太傅;鸿胪寺卿曹嵩输钱五百万,捐了个司徒。”——补充一句:这位曹嵩后来有一个非常了不得的儿子,叫做曹操。
“这帮人还是蛮有钱的么!一千万捐个太傅也太便宜了他!”皇帝觉得贱卖吃亏了,有些后悔。
我没想到灵帝胃口那么大,而我私下已收了不少好处费,再要涨价对买主就不好交代,于是我一方面从政治的角度拿出亚圣孟子的古训“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来劝导他,另一方面又拼命从商业道德以及稳定物价的角度劝阻了灵帝涨价的企图。作为回旋,我又给灵帝出了另外一个主意:那些已经上任的官员也应叫他们放点血,可以用“助军修宫钱”的名义让他们各自输钱入朝。灵帝一听,大喜,立即叫我起草诏书,颁告地方。
地方官们到哪里去弄这笔额外的“助军修宫钱”?脑子灵光一点的也都开始卖官。
于是,只要有钱,上上下下都可弄个官儿当当。形势一片大好!
朝野一齐称颂皇帝英明。《东汉日报》撰文指出,西园开设市场,此举极大地拉动了内需,当年GDP增长三十个百分点!
摘自《40个三国人物的口述历史》 陈华胜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口述,国人,另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1976年“文革派”垮台真相(10)||上一篇:1976年“文革派”垮台真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