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沈阳中山广场:见证日伪、国统和文革(2)

编辑:汀滢 来源:先锋国家历史
 
红旗广场:一个狂热时代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座广场仍然沿用中山广场的名字,它成为沈阳市的政治活动中心。1949年10月1日,中山广场有了第一次国庆活动。据史料记载,当天许多沈阳市民举着自制的小红旗围住广场,久久不愿离开,秧歌队、宣传车络绎不绝。第二天,全市各界50万人再次聚集到中山广场举行大会,李富春、林枫、伍修权在大会上讲了话,会后举行了盛大游行。

1956年,新中国政府对中山广场进行了第一次改造,在广场中心兴建了喷水池。

到了1959年10月1日,为庆祝建国10周年,50万人又一次聚集到了中山广场。据一位当事人的回忆,她穿着母亲在前一晚连夜赶制的白衬衫和蓝色背带裤,拿着红色皱纹纸编成的花,围着中山广场走了10多圈,喊了一些诸如“祖国万岁!”“人民万岁!”之类的话,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山广场当时怎么能容纳下那么多人。

到了1969年,为庆祝建国20周年,中山广场又一次大规模改造。今天中山广场的景观,就是那次大改造中奠定和形成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于是这次改造充满时代色彩。这时的中山广场,也有了它的第三个名字,叫“红旗广场”。

据当事人说,当时沈阳军区政治部特意成立了一个“毛主席塑像办公室”。因为林彪在1967年发出指示:大军事机关的大院和广场都要竖立毛主席像,所以中山广场改造最重要的项目就是竖立毛主席像和周围群雕。毛主席塑像办公室由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任总指挥,从鲁迅美术学院和社会上调来了十多位艺术家组成创作组,这个创作组最后发展到七十多人。

人们工作得非常认真。出现在群雕上的一百多个形象几乎都是写生出来的。创作组认为,人物的形象应该尽可能兼顾南北、老少、胖瘦,因而,从沈阳军区文工团演员到天津火车司机,都作为模特参加了这次创作。道具由部队提供,从最老的土枪到最新的机关枪,应有尽有。在当时,这组雕塑与另一组当时非常出名的雕塑“收租院”齐名,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雕塑艺术代表作。

当时玻璃钢的造价很贵,而且也不知道它究竟能被保存多长时间,设计和施工人员是根据前苏联飞机上的材料来推测它的性能的。不过,地基的承重却是按铜雕和石雕设计的。整个雕塑的建造估计花了180多万人民币,周围环境整治也耗费了不少财力和人力,甚至电车线路为之改道。

1969年时的中山广场,也是文革中各派组织打派仗的地方,从当年的文革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些日式建筑的山墙外,几乎都被大字报糊满。人们争吵辩论的热点之一,就是如何在“红旗广场”建造毛主席塑像,各派都在说对方不是最先倡议者,自己才是,应该由自己来建。

这组毛泽东塑像及群雕,就在这火热的狂飙中建成,其花费之巨、工程之大、历时之久,居建国以来城市雕塑之冠。

不知道今天的游客,还有多少人能解读出这些雕塑的政治时代含义。

这些“红旗语录拳头枪,迈步弓腰向前闯”的工农兵,或许人体比例都十分精准,造型上,男男女女个个豪迈而强壮。也许,从他们的装束上,我们可以猜出有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场面,不过,你可看得出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的政治含义吗?或者,在红卫兵小将后面,“支左”的解放军旁边,有个高举号志灯的《红灯记》中的李玉和?人群中还有笑容可掬的雷锋?

还有一处,是一个革命干部和一位妇女同志,笑眯眯高高举起一块系着红花挂着彩绸的牌子,只是那牌子,已经变成一个掏空的方框了。有经历过那时代的人解释说,那里面本来有字,上面写有“革命委员会好”几个大字。这是指当时文革的一个阶段,全国各省都成立了革命政权机关——革命委员会,叫做“全国山河一片红”。

其实,这样的空白,在这群雕塑中还有一处,那就是在基座的红色花岗岩贴面上,原有林彪的题词:“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由铸铜后再贴金。1971年林彪出逃后便被拿掉了。然而雕塑群本身,则被那个时代长久地留在了这里。

1981年,红旗广场又被改回中山广场的名字,2007年,中山广场及周围建筑群被宣布为辽宁省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今天,这里不再是政治风暴中心,也不再是阴谋的策源地,它是人们安宁平和休闲游览的观光地。人们承认,这里所留下来的一切,不管当初是出于什么目的修建的,现在已经成为了文物。不管我们曾为这些建筑感觉痛心、羞辱或是荒唐可笑,它们就是我们经历过的历史,我们需要的,是正视,而不是忘却。(黄艾禾)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山,文革,见证,广场,沈阳
下一篇:周恩来与表兄陈式周 旅欧求学期间两人时常通信 (2)||上一篇:毛泽东称看最生气 对"海瑞精神"心存矛盾(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