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最繁荣的时期到底是唐朝还是北宋(4)

编辑:秋痕 来源:历史天空
 
 当时的北宋经济已是高度发达,其一年的铸钱量最高达500万贯,而明朝276年间的总铸钱量也仅1000万贯,可见宋朝商业之繁荣。宋朝的年财政收入折算为银绢为7000万两/匹以上。故当时真宗鉴于辽入侵对北方的破坏,准备承担“岁币”百万之数,以求和平。当时也有人指出,辽已强弩之末,可战而胜之,但考虑到即使战胜,双方也势必长期交战,没被采纳。
    
    谈判中,契丹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宋每年送契丹银10万两、绢20万匹,大大低于宋的估计,不到宋年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五,可见契丹确已无力再战,此条件宋接受了;二是要宋归还“侵占”的瀛莫二州(辽称“关南”之地),被宋严辞拒绝,契丹和平心切,也未坚持,要知道此二州当时已在契丹军占领之下啊。最后达成的条约为,宋年送契丹“岁币”,契丹退出已占领的华北数十州之地,并在事实上承认瀛莫二州为宋朝领土。对宋而言,已是外交胜利。然后双方共同申明,永结同盟,由“大宋皇帝”和“大契丹皇帝”签约。此后,宋辽120年未开战事。
    
    以上为宋辽争端之始末,从中可看出,宋辽关系中,宋对辽的侵略要多于辽对宋的侵略,双方关系中的和战主动权实在宋方,即使120年后破坏和平,大肆屠杀契丹人民的,也是宋朝。后世史家先入为主,以为“幽云”诸州本来就“该”是宋朝的,宋没有“收复”,即行和平,故宋失败。以此类推,传统史家之所以轻视北宋,是因为北宋没有如他们所愿,“收复”“本来就应该属于”宋的长城以北直至中亚的广大“领土”。殊不知,宋从未拥有该地,谈何收复。
    
    澶渊之盟导致了双方边境的和平稳定,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契丹人民大量吸收汉族文化,为契丹民族最终消失、主流融入汉族打下了基础。所以很多时候,文化与和平的力量,反而大于军事力量。契丹在军事上没有被汉族征服,但却被汉文化所同化,并最终大多融入汉族。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的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重文抑武和洪量宽容。赵匡胤927年出生,976年病逝,在世49年。960年,34岁时登基当了皇帝。在位17年。马上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后,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向文官治国的转变,不仅赵匡胤未杀有功大臣,这点比刘秀做的还好。尤其难得可贵的是:帝尝读《尧典》,叹曰:“尧、舜之世,四凶之罪,止从投窜,何近代宪纲之密邪!”赵匡胤于是制定了法律。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在这时期皇帝对不同意见,或任之,或只是贬外地当官,或免职,而没有杀戮,也没有打成右派的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就了有很多诗人词人,写出了传之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也有了宋词之盛。
    
    而到了宋真宗赵恒之子宋仁宗赵祯继位。则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赵祯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而开了“四书”的先河。还有次出使北方的死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可见赵祯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统。赵祯碰到疑难案例都从轻发落,史称“终仁宗之世,疑狱一从于轻”(明.郑瑄《昨非庵日纂》)而非“严打”。他执政时四川有个士子,献诗给成都太守:“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这不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么?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做做吧。就授其为司户参军(同上)。
    
    仁宗在位42年,( 1022年--1063年)。死时讣告送到敌对国家辽国,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可见赵祯真是无愧“仁”宗的称号。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杰出君主。当然只是没有实现大一统,宋朝才没有被史家冠为所谓的“贞观之治”等,但老百姓生活在宋朝,却远比生在汉武帝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甚至不卖我“大宛马”也要必诛的时期更幸福。
    
    重复一下一千年前赵祯所带给我们今天的启示,第一个意思是宽容、宽厚、宽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论。第二个意思是天下太平更比大一统更值得珍惜。
    
    宋朝经济:商品经济发达,两宋都出现过钱荒(虽然南宋的钱荒有部分政治原因),国家铸的铜钱供不上商品流通的需要,所以产生纸币会子和交子;宋的版图和国民没有后来的元明清多,但每年的税收折算后(宋用铜钱,后来几朝多用银货)比后来三朝年均要多好多,有时甚至几倍。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北宋,唐朝,中国,繁荣,时期
下一篇:毛泽东在唐山大地震的日子里(6)||上一篇:[随笔]乔志高先生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