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慈禧西逃曾住青龙古镇 (3)

编辑:秋痕 来源:山西晚报
 
当年进孤堡入口已难觅 

    青龙镇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要数位于村西3华里的明代孤堡。在多次重大动乱中,这些孤堡出色地完成了保护全村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大使命。 

    5月13日中午1点,在青龙镇老书记曹福龙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孤堡所在的土山脚下。土山四面环沟,山壁峭立,从下面向上望,没有可攀爬的地方,山上的几个几十米高的大豁口,全部用人工土墙填起。山顶上,可以看见人工砌起的土城墙。 

    曹福龙告诉记者,山脚下,有一个从山体挖出来的直通孤堡顶的通道,入口处安有铁门,有专人看守。除此之外,再无法进入孤堡。“小的时候,我上山玩,还能进去。”曹福龙围着土山转了一圈,没有找到入口,推想可能因为多年雨水冲刷,将山上的泥土冲下来堵了洞门。无奈,曹福龙只好带着记者绕其它土山,下到孤堡后面,寻找进入孤堡的道路。 

    然而,山上人迹罕至,基本无路可循。记者上山、入沟,短短数百米的路,走了一个半小时,终于从山后爬上了孤堡。 

    方圆20多亩,共分3层 

    进入山顶,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山顶开阔,方圆有20多亩,根据地势高低,土窑洞分3层挖成,第一层有12个窑洞,第二层有19个窑洞,第三层有34个窑洞。这些土窑多已坍塌。记者进入一个塌了半壁的窑洞,发现从外面看毫不相干的土窑,竟然是互相连通的。窑洞壁上还有小洞,用来放置灯烛。在另一个窑洞里,居然有半壁工整的繁体小楷。走近一看,原来是墙纸上的字,纸已风化,字却留在了墙上。孤堡里,随处可见瓦片、瓮片等一些古人生活的痕迹。惊喜的是,记者还发现了一口深井,井壁上还有一个洞。曹福龙告诉记者,老人们传说,这个洞是井边地道的入口,通往孤堡的后山。 

    在孤堡的围墙上,放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圆石。显然,这是古人专门运到土山上,用来袭击攻堡之人的“兵器”。 

    日军轰炸,难奈其何 

    1937年,日本人侵华,青龙镇的男女老少纷纷逃入孤堡。那时,刘节老人只有6岁,也随家人一起进入孤堡。日本人进入青龙镇,整个村子空空如也,感到莫名其妙。有一天,日本人发现孤堡中有人在活动,派飞机来轰炸,人们钻到了更深一层的地道,几乎没有什么伤亡。为了躲避战争,五六百村民在孤堡上住了一年多。解放战争时期,村民又来到孤堡避难,什么时候解放的,都不清楚。直到有军人进堡劝说,村民才回到村里居住。刘节老人说,这样的孤堡还有很多,保存相对完整的就这一个。 

    三晋将添旅游好去处 

    解放后,青龙镇的军事效用逐渐退化,古镇日渐破败,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量破坏,许多文物古迹不复存在。1988年,阳曲县政府提出了恢复古镇风貌的设想。 

    太原市政府提出“旅游强市”战略思路后,2004年,阳曲县政府邀请旅游专家对古镇进行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后青龙古镇被确定为太原市旅游局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太原市政府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古镇已申报进入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范围。2006年3月,该项目被列入太原市“十一五”时期产业调整第一批融资项目。 

    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曾多次考察青龙古镇。他在接受采访时称,青龙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资文化遗产众多,尤其是包括汉代烽火台、明代古堡、地道、碉堡工事的军事设施,让人叹为观止。青龙古镇的开发,将为山西树立起一个新的旅游品牌,对太原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字: 内容标签:青龙,古镇,慈禧,西逃曾住
下一篇:"英语热"怎样走来:红头文件"定调" 国人"喊"出(4)||上一篇:《卫斯理》作者倪匡当年被视作“反共作家”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