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一楼展览厅里,几位游人站在摆满珍贵文物的橱窗前,对一件金黄色形状怪异的文物好奇不已。解说员介绍,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出土于四川彭山崖墓的文物——摇钱树插座。而这个展厅内还有不少人物陶俑,栩栩如生,与那个金黄色的摇钱树插座一样出土于战火纷飞、人难自保的年代。
今天的人很难想象,那个年代有那么一群人,炮弹在耳边呼啸,子弹在身旁穿梭,疾病和饥饿随时困扰着他们,但他们却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低头做学问,中国近代考古学自此兴起。每每想起这些,熟知那段历史的人,都会想起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子——四川李庄。
转眼70多年过去,这批人或已老去或已离世。南京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若再不做点什么,关于南博在李庄的过往很多人不会想起更不会熟悉。从2006年开始,南京博物院联合四川宜宾电视台筹划录制一部时长160分钟的纪录片《抗战时期的中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讲述一个渐行渐远的故事。据了解,这部纪录片将于今年8月完成,在央视《探索·发现》播出,将来南博二期工程改造完成,这个纪录片也将成为陈列内容之一。
遥遥千里,悲壮的文化西迁
宜宾电视台的台长李铁流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那次悲壮的文化西迁,李庄可能永远不会让那么多顶尖的中国文化名人牵挂至今。抗日战争期间,小小的李庄古镇聚集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文化单位,中央博物院就是其中一家。
1933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倡议和主持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南京成立,开始正式着手筹建国立中央博物院。一时间群贤毕至,众多文化名人聚集于此:傅斯年、李济、梁思成、胡适、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夏鼐、李霖灿、向达、尹焕章等先后在此就职。
伴随着中央博物院基础设施的兴建,不少从北方南迁来的珍贵文物也归入该院。正当中央博物院初具规模之时,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保存在南京的南迁文物和中央博物院的文物奉命西迁,从1937年8月14日起至1939年7月11日,南京的文物分水陆两路,历时两年,辗转万里,经皖、赣、鄂、陕、湘、桂、滇、黔、川数省,终将文物安全运至西南地区。
遥遥千里,日寇的飞机在身后丢下一排排炸弹;前路泥泞,马车、汽车组成的车队载着上万件珍贵文物西迁,其间未有一件损坏,这是南博人迄今为止都引以为傲的事情。
李庄,地图上找不到的古镇
事实上,那会的西南并不太平。1940年,日军飞机对昆明、滇缅公路狂轰滥炸,众多文化单位被迫再次迁徙。
宜宾李庄,这个万里长江第一古镇,这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村子,接纳了包括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等在内的众多文化单位,人数达1.1万之众,当地人称之为“下江人”。一时间,李庄小镇与昆明、成都、重庆成为了特殊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中心。南博工作人员说,那个时候,只要在信封上写上“李庄,某某人收”,不必再注明任何信息,这封信一定会送往宜宾李庄,可见李庄影响之大。
因为李庄地处偏僻,中央博物院在李庄的6年时间里,得以稍稍安定,造就了一大批的学子和世界知名学者,写就了许多学术巨著。这其间就有梁思成先生和在病中的妻子林徽因共同完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同时,时任中博筹备处主任的李济先生倡议,组织一个西北科学考察团和川康古迹考察团,对西北敦煌一带和四川等地古迹做一次大规模调查。彭山汉墓正是在这个时候发掘的,参与的有刚从大洋彼岸毕业不久归来的吴金鼎、曾昭燏、夏鼐等,历经一年有余,探明墓址900余座,发掘出大量文物,部分文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鉴于西南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央博物院的学者们开始对当地民族手工艺进行调查,可以说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始于南京博物院。
病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偏僻的李庄让西迁的文化单位得以喘息,但它地处偏僻缺医少药,迁来此地的人不得不忍受病痛带来的煎熬。
梁思成当时是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专门委员,抗战爆发后,梁家南下辗转几千公里,能丢的都丢了,唯有战前他和同仁们调查的古建筑资料随身携带。千里跋涉,林徽因因路途劳累患上肺炎,待到李庄肺病复发,只能一直缠绵病榻。但她只要身体稍微好转,就会靠在床上,翻阅典籍,与同样身体欠佳的丈夫梁思成完成了用英文编撰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学术成就迄今为止无人超越。
而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在这次西迁中痛失两个女儿。抗战爆发后,李济一家六口辗转千里,就在议迁李庄时,他的二女儿突患急病因无药物治疗而死去;到李庄后,17岁的大女儿又不幸身染风寒,因无医药而不治。
解放后,当年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更名为南京博物院,而那些在艰苦卓绝环境中坚持工作的文化名人,用他们的爱国热忱激励着后来人。(来源:金陵晚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抗战,损坏,文物,万件,珍贵,曾大西迁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今天的人很难想象,那个年代有那么一群人,炮弹在耳边呼啸,子弹在身旁穿梭,疾病和饥饿随时困扰着他们,但他们却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低头做学问,中国近代考古学自此兴起。每每想起这些,熟知那段历史的人,都会想起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子——四川李庄。
转眼70多年过去,这批人或已老去或已离世。南京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若再不做点什么,关于南博在李庄的过往很多人不会想起更不会熟悉。从2006年开始,南京博物院联合四川宜宾电视台筹划录制一部时长160分钟的纪录片《抗战时期的中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讲述一个渐行渐远的故事。据了解,这部纪录片将于今年8月完成,在央视《探索·发现》播出,将来南博二期工程改造完成,这个纪录片也将成为陈列内容之一。
遥遥千里,悲壮的文化西迁
宜宾电视台的台长李铁流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那次悲壮的文化西迁,李庄可能永远不会让那么多顶尖的中国文化名人牵挂至今。抗日战争期间,小小的李庄古镇聚集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文化单位,中央博物院就是其中一家。
1933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倡议和主持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南京成立,开始正式着手筹建国立中央博物院。一时间群贤毕至,众多文化名人聚集于此:傅斯年、李济、梁思成、胡适、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夏鼐、李霖灿、向达、尹焕章等先后在此就职。
伴随着中央博物院基础设施的兴建,不少从北方南迁来的珍贵文物也归入该院。正当中央博物院初具规模之时,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保存在南京的南迁文物和中央博物院的文物奉命西迁,从1937年8月14日起至1939年7月11日,南京的文物分水陆两路,历时两年,辗转万里,经皖、赣、鄂、陕、湘、桂、滇、黔、川数省,终将文物安全运至西南地区。
遥遥千里,日寇的飞机在身后丢下一排排炸弹;前路泥泞,马车、汽车组成的车队载着上万件珍贵文物西迁,其间未有一件损坏,这是南博人迄今为止都引以为傲的事情。
李庄,地图上找不到的古镇
事实上,那会的西南并不太平。1940年,日军飞机对昆明、滇缅公路狂轰滥炸,众多文化单位被迫再次迁徙。
宜宾李庄,这个万里长江第一古镇,这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村子,接纳了包括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等在内的众多文化单位,人数达1.1万之众,当地人称之为“下江人”。一时间,李庄小镇与昆明、成都、重庆成为了特殊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中心。南博工作人员说,那个时候,只要在信封上写上“李庄,某某人收”,不必再注明任何信息,这封信一定会送往宜宾李庄,可见李庄影响之大。
因为李庄地处偏僻,中央博物院在李庄的6年时间里,得以稍稍安定,造就了一大批的学子和世界知名学者,写就了许多学术巨著。这其间就有梁思成先生和在病中的妻子林徽因共同完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同时,时任中博筹备处主任的李济先生倡议,组织一个西北科学考察团和川康古迹考察团,对西北敦煌一带和四川等地古迹做一次大规模调查。彭山汉墓正是在这个时候发掘的,参与的有刚从大洋彼岸毕业不久归来的吴金鼎、曾昭燏、夏鼐等,历经一年有余,探明墓址900余座,发掘出大量文物,部分文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鉴于西南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央博物院的学者们开始对当地民族手工艺进行调查,可以说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始于南京博物院。
病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偏僻的李庄让西迁的文化单位得以喘息,但它地处偏僻缺医少药,迁来此地的人不得不忍受病痛带来的煎熬。
梁思成当时是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专门委员,抗战爆发后,梁家南下辗转几千公里,能丢的都丢了,唯有战前他和同仁们调查的古建筑资料随身携带。千里跋涉,林徽因因路途劳累患上肺炎,待到李庄肺病复发,只能一直缠绵病榻。但她只要身体稍微好转,就会靠在床上,翻阅典籍,与同样身体欠佳的丈夫梁思成完成了用英文编撰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学术成就迄今为止无人超越。
而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在这次西迁中痛失两个女儿。抗战爆发后,李济一家六口辗转千里,就在议迁李庄时,他的二女儿突患急病因无药物治疗而死去;到李庄后,17岁的大女儿又不幸身染风寒,因无医药而不治。
解放后,当年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更名为南京博物院,而那些在艰苦卓绝环境中坚持工作的文化名人,用他们的爱国热忱激励着后来人。(来源:金陵晚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抗战,损坏,文物,万件,珍贵,曾大西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